国际宽容日: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

2014-11-16 10:08:00    作者:刘冬辉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国际宽容日 护士 孕妇 宽容 宽容原则宣言
[提要]所谓包容性城市,是指外来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宽容带给人以思想、心态的快乐与轻松,真正的宽容同时也需要对善恶好坏的度拿捏得清楚——莫把宽容当纵容。

  大众网东营11月16日讯1995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并宣布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宽容原则宣言》对宽容的深刻阐释能给我们诸多启示。如该宣言称:“宽容是对我们这一世界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表达形式和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接纳和欣赏”。国际宽容日的设立,给世界以审视自我的契机,给世界中的个体以审视自我的契机——世界之大,你我是否以宽容之心泰然处之?

  以下设置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堵车的路口、陌生人之间的碰撞、职业操作中的失误、城市的包容度……现在,不妨从街头随机采访的答案中看一看人们对宽容的理解吧。

  市民间的宽容

  【场景设置】:试着想象一下,上下班高峰期,一辆小车在丁字路口熄火,三个方向的来往车辆均无法通过。你的车若被堵在路上,你会怎么做?别人骑自行车时,不小心碰到你,无大碍,对方已主动道歉,你会怎么做?

  在进入商场停车场的时候,前边一位女士开车不甚熟练,进场速度稍慢,后边一位驾驶跑车的男司机伸出头来说了一句脏话,并连按喇叭。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某商场附近见到的情景。男司机的表现令人不禁纳闷——怎么会这样?的确,堵车、刮蹭,道路上的拥挤让陌生人之间经常以激怒与被激怒的方式“相识”。“路怒症”,您是否也中招了呢?

  调查显示,小车在十字路口熄火,大部分人的回答是“等”,有的是有耐心地等,有的则说,“心里很着急但也无奈”。虽说没有发怒,但仅有几位市民是“行动派”,表示会通过“告知交警”、“过去帮忙推走”等措施来解决问题。而对于自行车的碰撞,99%的市民表示“没什么”、“原谅”,一位市民表示“看情况”。

  再看另一则新闻报道:湖北一辆公交上,一名女子为孕妇让座后,孕妇一脸漠然,没说感谢。女子很郁闷,便说自己手机掉了,要孕妇起来,孕妇起身后,女子当即坐下。这时,孕妇连声质问,让座女子回击“好心让座,不感谢,我欠你啊?”

  对照调查与这则新闻,容易发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是陌生人之间最易发生的一种交往模式。在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占第一位的时候,人们变得易怒、变得斤斤计较,小事有时也会变成大事。宽容原则告诉我们,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理解、体谅,是善意与信任。陌生人之间的宽容带来的是社会的和谐,正如汪国真在《宽容与刻薄》中所写的那样:“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对职业的宽容

  【场景设置】:若你的孩子半岁了,因为感冒发烧到医院输液,结果扎针的时候护士连扎了三针还没有找到准确位置,这时你听着孩子嗷嗷大哭心疼的不行,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做?会对护士发火吗?

  对于护士给孩子扎不好针的状况,调查显示,人们的反应没有那么大度。很多人表示“可能会发火”,一位市民说“弄不好会打起来”,仅有30%的市民说“不会发火”。可能会发火的人对此事的处理多是“换有经验的护士”,不会发火的人的回答则是“劝说护士,实在不行再换人。”

  从这组答案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与启示有:

  首先,不宽容的根源之一源于恐惧感。这一点在《宽容原则宣言》里也有所体现。场景中父母对护士不能正确扎针不但对孩子十分心疼,同时产生了“多次扎针孩子会有危险”的恐惧想法,于是对护士的表现失去耐心。

  启示:通过增长见识与才干、增强自信心能克服心中的恐惧,而克服恐惧有助于宽以待人接物。

  其次,不宽容的人断然取消机会赠与,具有极强的排他意识;而宽容的人则不吝惜对失误或过错一方的弥补机会。

  启示:人无完人,我们都在犯错中成长,容得下自己犯错,对别人的犯错也该包容、大度些。

  城市的包容性

  【场景设置】:这是您的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您是外地来这里创业的老板,还是……您觉得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如何?

  所谓包容性城市,是指外来人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

  在调查中,50%的人对城市包容性“没什么感觉”或“不关注”。关注的人大部分的观点是“东营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还可以,但有提高的空间”。这里选取三位调查对象的观点。

  四川人王先生创业者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感觉不是太好,我去面试的单位对形象、经验、学历、户籍要求很多。做了一段时间的电话客服,经常被拒绝,心理很受挫。现在发现,在东营创业还是不错的,机会多,成功概率大。既然选择这座城市,就好好干下去。

  山东沾化人黄女士小吃店老板

  东营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不管是城市建设的,还是人文方面的,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我觉得这个城市对各种文明素质的要求很多,这样挺好的。不过,在生活中有时也看见有人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吵起来,感觉不值当的。

  东营本地人宋女士实习药师

  山东人都比较实诚吧,我觉得东营也是这样。去外地旅游的时候,有时会遇到坑骗外来消费者的现象;我以前求学的城市,斤斤计较的事儿遇上很多,像是公交车上逼着让座的,但是在东营就没有。我的爷爷是从大庆油田分配到东营的,咱这个地方也算是移民城市,包容性还是可以的。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