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9 07:49:00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刘宜川,一位普普通通的胜利人,一位简简单单的石油汉。在他身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夺目光环,从他嘴里,也听不到那么多的豪言壮语。然而,这个朴实的汉子,却用31年对同一支作业队的坚守,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从当初的黑发少年到如今的两鬓染霜,从当初的轮换工到如今的副队长,从当初的身板挺直到如今的背脊微驼,刘宜川将最好的31年时光,奉献给了井队,奉献给了作业,奉献给了石油。31年间,仅粗略统计,刘宜川就干出了3000余口作业井,守出了一个金牌队,带出了80多位作业尖兵。三组数字,道出了刘宜川沉甸甸的作业情怀,也写出了他对胜利油田的深深眷恋。
31年“黑衣天使”他维修了近3000口作业井
刘宜川,出生于滨州的一个普通农家。在他还很小时候,看到家附近的井架,看到滚滚冒出的黑油,小小脑袋里也会生出疑惑:“这些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怎么从地底下出来的?”懵懂稚童,尽管好奇,却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穿起红装,加入油田人的行列。
1984年,胜利油田招轮换工(3年轮一次,到期就回家)。刚毕业一年的刘宜川,报名后顺利被招到东营。由于表现突出,才半年时间,刘宜川就被调到了司钻岗位。后来,通过一步步努力,他成为了作业队的副队长。
“我们作业工,也被称为‘黑衣天使’。叫法虽然好听,吃的苦却一点也不少。”提起最初来到作业队时的场景,刘宜川说:“艰苦已经不足以形容。”
荒郊野外,杂草丛生,除了井架,只有一间木板钉成的值班房。遮不住风雨挡不住蚊虫,冬冷夏热不说,经常还得伴着虫鸣睡觉。尤其到了冬天,零下的低温、凛冽的寒风,饭菜没等送到井上,菜里的猪大油早已被冻得结成了块。6个人同住的小宿舍,猪油味、原油味混合,难闻的气味直冲脑门。千余人的大队,浴室却只有20个水笼头,忙碌一天后满身的油渍都无法清洗。
最难忘的是1986年参加孤东会战的日子。没有进井路,每逢雨天车根本进不了井场,设备全靠人拉肩扛。有一次,身为班长的刘宜川带领5个班员,硬是把160多根180斤的油管扛进了100米外的井场。多少次趔趄,他们晃晃身子挣扎站住,多少次滑倒,他们从泥泞中爬起来继续扛油管。
“那时的修井设备远不如现在。”刘宜川说,没有液压钳,只能人工用管钳起下油管。在34-508井施工时,为了拼进度,刘宜川和班员们一个夜班起下530根油管,成为井队神话。“即使在设备更新换代的今天,这种效率都让人惊叹。” 1995年,刘宜川转为正式工。时光荏苒,当年很多和刘宜川同批来到作业队的轮换工,因忍受不了那份艰辛纷纷离去时,刘宜川已成为作业209队响当当的骨干。按照一年维修100口油井计算,31年,刘宜川修过的作业井已经超过3000口。
31年执着坚守他守出了1个金牌作业队
建队初期的作业209队,管理较乱,问题也不少。回忆起那时候的队伍,刘宜川仍忍不住摇头。“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全大队月浮动工资57元,而我们,人均才拿到7元钱。”
很多人选择了中途离队,而刘宜川却坚持了下来。高中毕业的他,对作业一窍不通,他就天天跟在老师傅后面学技术。别人碰到困难会躲避,他却选择迎难而上;别人对工作马马虎虎,他却任何问题都不打“马虎眼”;别人上班混日子,他却把上班看成是锻炼、成长。
自从年升为副队长后,刘宜川和队班子达成一致意见:“把井尽快修好,争取不耽误工人工作,让大家赚到钱养好家。”从此,刘宜川像“长”在了井场。一年365天,他几乎天天上井指导督促作业施工。
有段时间,刘宜川腿受伤了,只休息了一天,惦记队上工作的他就按捺不住了,偷跑到井场和工人一起施工,以致伤口因汗水浸泡出现感染,至今仍留下一个瓶口大的疤痕。
严格的作业工序监督使得作业质量突飞猛进。近三年来,作业209队的优质井、长效井和长寿井稳居全厂第一。
除生产管理外,刘宜川还负责队上的安全工作。在前线工作时,刘宜川曾多次遭遇井喷、漏水等井上事故,深知“安全无小事”的道理。他带领职工进行现场管理、标准化交接班和井控演练,把井场打造成了安全的样板工程。连续多年,管理局和孤岛厂的标准化现场推进会都安排在作业209队召开,209队作业三班还被评为“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如今,作业209队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厂三基动态排名中蝉联冠军,并顺利荣升为中石化金牌队。
31年铁汉柔情他带出80余个作业尖兵
31年的作业生涯,刘宜川练就出精湛的修井技术,成为作业大队(东区)的“无冕工程师”。
南33X3井是一口老大难井,因返砂严重多次作业不成功。作业209队接手后,刘宜川提议加大灌液量,起下管柱时均用卤水灌液,让液面始终保持在井口位置,使地层砂不易返出。作业成功后,该井已连续生产4年,至今油量仍然保持在20吨。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刘宜川也听过不少遍,但他却觉得,个人技艺高不算本事,团队很强大才是能耐。每年,通过传艺、帮扶、带徒,刘宜川都会带出两至三个作业尖兵。31年间,他带的徒弟已达80余个,很多也成为各战线的精兵。用徒弟们的话说:“师傅人特好,教我们的时候从不藏着掖着。”而徒弟当中,最让刘宜川欣慰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大儿子刘帅和小儿子刘振,从部队退伍后,转业来到孤岛采油厂两个作业大队,成为作业工父亲的战友。一家4口人,3个作业工,这让刘宜川感到非常自豪。
更让他骄傲的是,或许是孩子们看惯了作业父亲的辛苦,又或者是部队的磨练让他们觉得作业苦根本不算什么,两个儿子很快就适应了作业队的工作。参加工作仅一年,刘帅就成为作业201队班长,这也是当时全厂最年轻的基层班长。哥哥进步了,刘振也不甘落后,他从业务技术上突破,以大队业务考试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到人才库。而父亲刘宜川,更是两个儿子学习的榜样。多次获得石油管理局“青年突击手”称号,连续10年被评为孤岛采油厂文明建设职工。“我会继续守着作业队,跟它一起成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