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营将全面完成省定贫困村文化扶贫工作

2016-03-24 11:13:00    作者:左振平   来源:齐鲁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东营;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文化下乡;文化共享;文化人才
[提要]实施文化扶贫、加强贫困村文化建设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实施文化扶贫、加强贫困村文化建设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提升省定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近日,东营市文广新局印发了《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决定通过建设“一个中心 ”、实施“七大工程”,加快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建设“一个中心”,即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方案》要求,整合贫困村现有公共文化资源,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一处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厅(培训教室)、文体广场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中,室内建设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文体广场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配套固定或移动音响、阅报栏、公益广告牌、健身路径、灯光等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室和“乡村剧场”。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将文化服务功能与党员教育、农技推广、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共建共享,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贫困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

  《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实施“七大工程”,一是实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坚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和有线电视覆盖统筹发展,到2017年6月底前,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全覆盖。二是实施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升级工程。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配备可供借阅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报刊不少于5种、上网电子计算机不少于5台,能够同时提供10人以上阅览或上网服务。逐步将贫困村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强总分馆、服务点之间图书资源的配送流通,提高农家书屋图书资源利用率。三是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继续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由市、县、乡三级组织专业院团和社会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演出下乡活动,确保实现每个贫困村“一年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确保实现每个贫困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服务目标。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向农村延伸,大力开展图书流动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村享受到“一年两次”图书下乡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发挥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作用,市、县、乡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向贫困村开展的各类文化展览活动每年共不少于一次。四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贫困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贫困村历史文化资源档案,纳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建立历史文化展室,挖掘利用本村历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突出、互动体验性强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积极开展乡村儒学讲堂活动,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贫困村群众的文化素养。五是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深入挖掘贫困村文化资源,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精心打造一批贴近贫困村实际、内容健康向上、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项目,实现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化、经常化、品牌化,促进贫困村文化繁荣发展。六是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加强贫困村电子阅览室建设,使群众能够及时方便的享受到网络信息查询、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技术培训、网络通讯、休闲娱乐等数字文化服务。在文体广场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开通无线网络,为贫困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查询发布、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反馈等服务;张贴“文化东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方便贫困村群众浏览“文化东营”平台内容。七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贫困村文化管理员选聘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配有1名财政补贴的专(兼)职文化管理员。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集中培训、活动引导、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村组建一支以上相对稳定的业余文艺团队,增强贫困村文化发展活力。继续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对贫困村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等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贫困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方案》确定到2017年6月底前,全市60个省定贫困村完成文化扶贫工作任务,普遍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普遍建设培养一支以上相对稳定的群众文艺团队;普遍培育打造一个以上文化品牌项目;普遍建立一套管理运行机制。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