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汽车消费真的饱和了吗?消费潜力路在何方

2016-04-08 08:21:00    作者:张小杰   来源: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汽车消费;消费升级;潜力路;东营;利好因素
[提要]日前,市统计局公布一组数据称,2016年前两个月,东营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71亿元,较去年同期回落14.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015年底,东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75元,较2007年增加19700余元;2015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7元,较2007年增加近8000元。

  日前,市统计局公布一组数据称,2016年前两个月,东营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71亿元,较去年同期回落14.0个百分点。在全市达到限额标准的82家汽车整车及配件销售企业中,零售额下降的有37家,占全部汽车企业的45.1%。

  汽车消费整体不景气,市场趋于饱和……记者注意到,诸如此类的分析大量出现。

  东营汽车消费真的快饱和了吗?5年前,每百户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49辆,农村家庭仅为16辆。而到2015年末,每百户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为60辆,农村家庭58辆。平均每10户家庭,就有6户拥有1辆汽车。

  国务院日前发文称,“汽车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稳增长、扩消费的关键领域。”而汽车消费是拉动东营社会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东营汽车消费的新增长点在哪里?有哪些利好因素?

  车贷、保险融资,新利好政策频出

  市统计局分析说,受有效需求趋向饱和、刺激优惠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已由原来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了理性消费、消费升级阶段。

  受自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小排量车减半征收政策的持续影响,市民购车数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据统计,今年1至3月份,全市共办理小排量车减半征收车辆8733辆,占全部新车总数的59.6%,减免车购税3805万元,平均单车享受优惠4357元。越来越多的购车市民享受到小排量车购税减半政策的利好。

  除此之外,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经销商为了提振汽车消费,纷纷“出招”,推出各类优惠举措,比如有的汽车经销商推出了零利率车贷,一些保险公司也推出了7折到8折左右的车险优惠。

  另外,最近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在提供购车贷款时,还可以根据购车人意愿提供所购车辆附加产品的融资。这意味着,购车人还可以继续以贷款形式购买所需的汽车导航设备、外观贴膜以及延长质保、车辆保险等产品和服务。

  东八路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销售顾问点评说:“经济条件一般的市民买完车后,资金已所剩不多,此时再提供导航、保险等贷款,无疑让很多有意购车族放下了后顾之忧。”

  我市居民年龄结构有利汽车消费

  汽车消费是人进行的消费。要考察我市汽车消费有无继续发展的潜力,很重要的一点,就要从我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去分析。

  市统计局社会科技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东营人口基本属于“两头低,中间高”的成长型金字塔型,以2014年为例,全市劳动年龄人口158.9万,占整个人口比重的75.7%,占比较大,老龄化程度低。

  分析人士称,这种“中间高,两头低”的年龄结构,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较低,对于作为潜在汽车群体来说,中间年龄者家庭负担较轻,在购车资金上压力较小。

  按照驾考新规,体检年龄上限由60周岁调整为70周岁,但60岁以上老年人“学车族”数量极少,因此汽车消费主体为中间年龄者。东营的“中间高”年龄结构,意味着汽车消费潜力大,这无疑是又一利好因素。

  收入增加、油价走低,农村潜力再出利好

  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是汽车消费的另一利好因素。

  数据显示,2015年底,东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75元,较2007年增加19700余元;2015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7元,较2007年增加近8000元。

  记者发现,收入提高,由此表现出的汽车消费能力在车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2015年4月份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一届东营(春季)汽车博览会”为例,4天时间卖出3500辆汽车,成交额近5亿元。

  过去几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较高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不过,从2014年11月开始,成品油价连续走低,目前同样加一箱油已便宜了至少100元。油价这一以前制约民众买车的因素正转变为吸引买车的利好因素。 记者了解到,为了挖掘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不少汽车经销商正忙于农村消费网点布局。大山奇瑞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负责人韩振国说,他们要在全市70%以上乡镇完成布点。这意味着以后农民可以更为方便地就近购车。 (记者 张小杰)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