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2 08:14:00 来源:东营网 我要评论
“这里的乡村公路都成‘晒粮场’了,本来就不宽的公路上晒了一半的玉米,现在更不好走了。”9月28日,记者在乡村基层采访时一位过路的司机反映说,县乡村的公路成了“晒粮场”,通行十分不便。
每到粮食收获时节,乡村公路晒粮食便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一边是需要晾晒的粮食,一边是不容忽视的交通安全隐患。
记者在东营区的乡村公路上看到,不少附近的村民将玉米铺在路边晾晒,远远望去,这些晾晒在公路上的玉米好像一条金色的黄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耀眼。有的村民为了防止行人和车辆从玉米上通过,将石头、啤酒瓶、树枝等障碍物摆在晾晒的玉米边上,防止车辆碾压,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愈发显得狭窄,给过往车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记者采访公路上晒粮的村民了解到,农民也都知道不准在公路上打场晒粮,也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村民们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村里没有地方晒粮食,家里的院子小也晒不下这么多粮食,不在公路上晒粮,他们也确实没地方晒粮。“在路上晒粮,省事,干得也快,如果不趁着好天气赶快将玉米晒干,一旦受潮就卖不上价了。”晒粮的村民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活动。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公路打场晒粮既有众多危害,也违反国家法律,公路上打场晒粮属违法行为。解决农民打场晒粮问题,不仅要让公路沿线农民充分认识到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的危害性,还得切实为农民解决晒粮场地的问题。记者 大光圈 报道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