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绘就现代农业发展蓝图 到2020年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6-10-26 09:58:00    作者:左振平   来源:齐鲁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盐碱地治理;农业领域;东营
[提要]东营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日出台,未来五年,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绘就,到2020年,东营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位居全国地级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游水平。

  东营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日出台,未来五年,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蓝图绘就,到2020年,东营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位居全国地级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游水平。率先形成农林牧渔并举、种养结合水平领先、绿色安全优势突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设施装备配套完善、工程与技术综合集成先进的高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元、资本与土地等股份合作深入的高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点任务,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结构调整与盐碱地治理为突破口,促进全市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有效转变,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规划》以建设全国领先的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总体定位。现代农业产业定位为“两个平台、四大基地”。“两个平台”即环渤海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和黄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加工物流平台;“四大基地”即全国盐地特色精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沿海地区生态牧场示范基地、环渤海高效健康渔业示范基地和黄河口农耕文明传承与休闲农业基地。

  《规划》着力打造“一核驱动、双带拓展、三区协同、多园示范”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中心,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双带”即建设沿黄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和沿海渔业生态保育两大现代农业功能拓展带;“三区”即建设南部高效集约农业区、中部都市生态农业区和北部生态农牧循环区三大现代农业功能区;“多园”即重点打造东营区南二路沿线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等十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一批产业园区、精品园区。

  《规划》重点推进四项任务。一是产业体系升级。统筹优化粮棉饲结构,加快林业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畜牧产业跨越式发展,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生产体系升级。加快利用物质条件改造传统农业的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体系的全面升级。三是经营体系升级。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引导工商和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实现经营体系创新。四是生态质量升级。加强农田污染防治,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实现“一强、两优、四提、双增”的目标。“一强”,即强化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优”,即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实现优化。种植结构更趋合理,水稻、莲藕分别发展到40万亩和30万亩;种养结构渐趋优化,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30%;产业链结构不断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到3.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等指标达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提”,即“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双增”,即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7%,分别达到360亿元和19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达到23046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