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9 09:12:00 来源: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我要评论
还有9天就是春节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回家过年有喜有忧。1月17日,曾因《感觉身体被掏空》等而名震一时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合时宜地推出新作《春节自救指南》,瞬间霸屏社交媒体,成为春节“恐归族”的过年宝典。
“找对象了没?有喜欢的人了没?那就明天带你去相亲。”“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又到一年过年时,大部分年轻人即将踏上回乡的路,除了团聚的快乐,即将到来的劈头盖脸的盘问也成为他们的心病。18日,记者对“年轻人春节回家最怕什么”进行调查,问卷共发出66份,回收66份。“什么时候结婚”成为年轻人的“过年第一怕”。
不变的两个字
结婚还是结婚
在被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7.58%,男性占42.42%,未婚的占总受访人数的75.75%。在年龄分布方面,25-30岁年龄段的占了半壁江山,他们也是面临被逼婚最焦虑的年龄段;其次是20-25岁,占42.42%。
在春节回家最怕亲朋好友问或说什么的多项选择中,“什么时候结婚”拔得头筹,有26个受访者选择了该项,其次是“工作是正式的吗?有编制吗?”一项,月收入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亲朋爱问、年轻人恐避之不及的热门问题。
据了解,受访者中最早的从20岁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被家里安排相亲,22岁开始就被父母催婚。大部分人是从25岁开始承受来自父母的逼婚压力的,而如果男生过了30岁、女生过了27岁,这种压力便会成倍增长并极易导致家庭矛盾。
“婚姻不是必需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共识,“过了年我就29岁了,父母急得逢人便跟人说要给我介绍对象,亲戚朋友表面上关心我,其实都在笑话我。我无所谓,但一想到父母要承受这些,我就动摇了。”在北京一家金融公司做高管的东营姑娘王萌表达了自己的纠结。
为躲避唠叨和相亲
干脆不回家过年
与回家过年前就开始担心被亲戚朋友各种问的年轻人相比,小杨就暂时远离了这种烦恼,这并非是因为他已经成功脱单,而是因为从去年11月份开始,他就已经在筹划着今年过年的去处。
“去年过年,我妈给我安排了6场相亲,我不去吧,双方父母都说好了,让人家女孩等着也不对;去吧,我是真讨厌那种场合。”有了前车之鉴,小杨早早就萌生了不回家过年的想法。整个2016年,在东营工作的他,每次跟在济宁的妈妈通电话,话题总是绕不开结婚的话题,“我妈妈甚至经常给我打钱让我请姑娘吃饭,每次想挂电话都挂不了。”尽管身边的朋友都说他不回家过年会伤妈妈的心,但他想到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狠稳准地抢到了前往陕西的火车票,他逃离家乡,去陕西的姨妈家过年,躲避相亲。
据调查,像小杨这样因被逼婚逼得厉害而选择不回家过年的不在少数。洒脱的背后是纠结,不孝与被逼婚的压力,他们只能暂时选择一个。
稳定还是闯荡
难以解决的难题
在受访者中,有56.06%的年轻人是在东营工作,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的占9.09%,在二线城市的占18.18%,在除东营以外的三线城市工作的占16.67%。尽管工作地点不同,“工作是正式的吗?有编制吗?”还是成为仅次于结婚的最怕被问的话题,共有25人选择该项。而“别漂着了,回家工作吧”则成为北上广漂们挥之不去的苦恼。 “我在上海工作,我爸妈去过几次,每次去都对我租的小房间皱眉头。每次打电话就是叫回来,还说一个女孩在外面图什么。”对此,张佳佳有一大堆不满。“好事的人打着关心我的旗号笑话我,我真想说,我漂妨碍着你们了吗?”话虽这么说,但一想到还是要这样被盘问,她就很烦恼。
虽然免不了被问来问去,但30.3%的受访者还是表示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兼顾父母的意愿和自己的想法的占62.12%,选择屈服的仅占7.58%。
“不想跟别人做对比(怎么会放弃我的理想),为什么要替我做决定(变成我最讨厌的模样)。各位亲爱的家人,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春节自救指南》不仅道出年轻人的想法,更成为年轻人说服父母的葵花宝典。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