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黄河口报告文学创作高端论坛在东营成功举办

2018-12-18 14:11:00 来源: 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作者: 李晓琳

  继2018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之后,东营又迎来一大文学盛事。

  12月15日、16日,第二届黄河口报告文学创作高端论坛在东营河口区举办。来自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及东营本地的百余名作家、学者齐聚东营,把握时代脉搏,交流创作经验。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这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也是作家、学者们在会上屡屡言及的创作心声。这些真诚热烈的探讨,如同一束束炬火,在寒冷的冬日里点亮着黄河口,也照射着一个报告文学创作的春天。

  百余名作家、学者相约黄河口

  距离“风鹏正举 扬帆新时代”2017黄河口报告文学创作高端论坛已一年有余。对于今年的这届论坛,报告文学作家们期待已久。

  论坛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共东营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东营市文联、中共河口区委宣传部承办,东营市作家协会、河口区文联、孤岛镇政府协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李炳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作家出版社原总编、文学评论家张陵,中央电视台前驻港记者、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作家长江,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武警原影视中心主任、文学评论家丁临一等上百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作了精彩发言。

  大家谈创作体会、话时代变迁、看发展变化,共同探讨总结报告文学与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与互动历程。

  “报告文学要与时代同行”

  “报告文学作家的眼光应该始终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对读者有一种建设性的作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李炳银在发言中回顾了报告文学40年来的发展历程、各时段的代表作品,他说,正是因为“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报告文学才能走到今天。

  “鲁迅文学奖”得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铁流以自己采访过的真实故事为引子,强调时代是报告文学的富矿,报告文学作家不需要虚构,只要深入挖掘,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很多过去的故事如果能被认真打捞出来,仍将带着时代的温度。

  中央电视台前驻港记者、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报告文学作家长江结合多年的采访、创作经历来谈报告文学的价值。她用“眼光、切口、主见”六个字作为总结,以自己的作品《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为例,鼓励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学会掌舵、选好切点,并在创作中保持使命、担当和主见。

  在生活的土壤里持续深耕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谈到采访泰山挑山工的体会,说“眼见未必如实”。过去关于挑山工的报道往往都带着同情眼光,但当他亲自走上泰山,发现他们即便环境艰苦,却坚忍、快乐、自豪,有人甚至还是为了“理想、自由”才从事这份工作。他意识到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带着成见俯视被采访的群体。

  “鲁迅文学奖”得主任林举说,报告文学作品曾有力地影响、干预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生活,其发展到今天,除了强调真实性,也到了“强调文学性”的时候了。报告文学应该与新闻通讯、散文区别开来,形成鲜明的文体特征。

  生活是报告文学的土壤,报告文学作家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块土壤里持续深耕。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协副主席、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燕燕持续关注城市里的边缘群体、小人物,为了写作报告文学作品《天使PK魔鬼》,她与一位患癌女孩同吃同住3个多月,从生活中挖掘出真实生动的故事。

  自去年成功举办首届论坛以来,举办“黄河口报告文学创作高端论坛“,似乎已成为东营与“报告文学”的一个约定。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陈谨之表示,包括黄河口报告文学创作高端论坛、黄河口诗会在内的系列文学品牌,正帮助东营“改良”出肥沃的文学土壤,为这片土地播下充满希望的文学种子。

  论坛坚定了新时代下报告文学的创作思路,也指明了报告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相信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将在不久的春天喷薄而出。(记者 李晓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瑞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