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只有三次!今年除夕正好立春 下一次要等到……

2019-02-04 07:58:00 来源: 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作者: 张立娟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天上的月亮满月的时候,刚好是每月的十五,是一个月中的一半的时候,这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而后半阙,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正好是来年的开头。而今年更有特点的便是“除夕撞上立春”,也就是说,2019年,立春在除夕,第二天便迎来春节。

  立春是阳历节气

  除夕是阴历节日

  我们国家的很多重大节日都是按照阴历来进行计算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进行计算,简单来说,“立春撞上除夕”,便是阴历的重大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发生重合的现象。除夕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每年的阴历12月30日,而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开头,是按照阳历2月4日来计算的。今年,阴历2018年的12月30日正好是阳历的2019年2月4日,所以就出现了“除夕撞上立春”的难得情况。农历己亥猪年除夕和立春巧合在同一天,这种情况并不常见,百年当中约有3年出现这种情况。2019年2月4日,2057年2月3日,2076年2月4日,都是除夕当天逢“立春”,也就是“百年能遇到三次”。

  除夕第二天,也就是阴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便出现在了“立春”后的第一天,两者可以说是几近重合。一个是按照阳历计算,一个是按照阴历计算,两者属于两种历法,自然会出现重合的现象。

  人们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分成四个不同的季节,每个季节还有对应的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开头的第一个,俗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阴历正月的第一天,就是春节。

  那么,阴历和阳历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又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重合呢?

  阴历来定月

  阳历来定年

  古代,人们根据阴历来定月,即从第一个看不到月亮的晚上到下一个看不到月亮的晚上的时间为一个月,其优点在于容易观察,缺点则在于不能反映季节、物候的变化。同时,古人们又根据阳历来定年,即从第一个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到下一个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的时间为一年(回归年,365.2422天),其优点在于能反应季节、物候的变化,而缺点则在于不易通过天象观察。

  为了能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结合起来,聪明的先辈们就创造出了农历。将一年分成了十二个节气加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每两个节气,太阳运行相差十五度,时间间隔十五天左右。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的本质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进行视运动的24个固定位置,自然是和阳历对应。

  农历虽然兼顾了阴历、阳历的优点,方便记月又利于农业生产。但是因为要调和阴历、阳历两套周期不同的系统,所以还需要进行“置闰”处理。阴历的一个月是29.53天,如果阴历12个月为一年,则每年会比太阳年少11天,3年少33天。所以,为了避免阳历和阴历出现平衡,先辈们就在适当的年份里增加一个月,这种方法就叫“置闰”,多出来的那一个月叫做闰月。通过19年7闰的办法,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里插入闰月。这样就可以让一个农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69日,与一个回归年长度相差无几。

  二十四节气,就起到了挑选哪个月为“闰月”作用。先辈们规定,每一个普通的农历月必须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就设为“闰月”。例如,2017年,当月只有六月十六的“立秋”节气,而中气“处暑”落在下一个月的初二,2017年的农历就多了个闰六月。

  就这样,让2018年除夕撞上了2019年的立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东营站李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