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康梦芸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按照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视频会议部署要求,中央宣传部、公安部于6月24日联合启动以“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为主题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群众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积极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各领域的变革与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深刻改善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网络红利的持续释放成为时代亮点。但与此同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却愈演愈烈,其高发性、高增速、广覆盖的特性,严重侵扰了公众的安宁与信任。为此,深化网络反诈骗宣传教育,筑起一道密集而坚实的反诈防线,持续保持对电诈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致力于营造一个“无诈”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是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契合全社会共同愿望、保障亿万网民安宁生活的有力举措。
近两年来,为有效遏制电诈肆虐态势,国家重拳出击,启动了包括“云剑”“断卡”“断流”等在内的系列专项行动,犹如利剑出鞘,直指犯罪核心。同时,“斩链”“清源”“利剑”等战役相继展开,形成了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全方位围剿之势。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打防管控建并举的强有力措施,展现了主动作为、综合治理、依法严惩的坚定决心。在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强力打击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已成功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达54.3万起,无数违法犯罪嫌疑人落入法网,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境外犯罪集团的重拳出击,不仅实现了对其毁灭性的打击,还成功铲除了众多境外诈骗窝点,极大地震慑了境内外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彰显了我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坚定立场和强大能力。
全民反诈,始于每个人的自我防范意识的觉醒,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至关重要,面对陌生人的来电、短信及网络信息,我们应学会冷静分析,不轻信、不盲从。对于那些诱人的投资机会、突如其来的中奖信息等,我们应当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份怀疑,少一份冲动。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甚至是诈骗的陷阱。此外,个人信息保护不容忽视。我们要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谨慎对待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和密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泄露给任何人,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更要加倍小心,避免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全民反诈,也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宣传教育之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并实施全面而有效的反诈宣传策略。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汇聚各界力量,形成反诈宣传的强大合力。媒体要运用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持续不断地向公众传递反诈知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公众关注,让反诈信息触手可及。在宣传内容上,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详细剖析常见的诈骗手段,如冒充公检法、网络购物诈骗、投资理财陷阱等,并传授实用的防范技巧。通过公益广告的创意设计与广泛投放,提高公众对诈骗行为的辨识能力和警惕性。
此外,反诈宣传还需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在学校,应将反诈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反诈培训,确保他们在面对诈骗时能够迅速识别并有效应对,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社区,应组织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如反诈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让居民在参与中提升反诈意识,共同守护社区安全。
全民反诈,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它呼唤着每个人的觉醒与行动,共同编织一张无懈可击的反诈网络。只有当社会各界心手相连,构建起坚不可摧的防线,诈骗的阴霾才能被彻底驱散,确保我们的财产安全与社会安宁。从我做起,将反诈意识融入日常,积极投身于这场全民战役中,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无忧、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团结一致向诈骗宣战,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捍卫属于我们的幸福安宁。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康梦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