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做好保护传承 给后人留下“非遗”珍贵遗产

2024-10-18 19:07: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文化,如细雨绵绵,悄然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个灵魂深处,也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横跨着一个民族的往昔、今朝与未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长河的见证者,更是民族情感共鸣与国家统一力量的源泉。

  守护、传承与合理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巩固文化自信根基、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乃至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唯有不懈努力,加强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方能确保这些文化瑰宝得以永续流传,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系统性推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策略。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保护与传承需超越单一领域的范畴,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视为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体系化框架,需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角和全面协调的系统思维为指导,确保各项保护措施既精准有力又相互支撑,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保护网络。这要求政府、社会组织、学术界、企业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将非遗保护提升至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信构建的高度。

  东营市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非遗保护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通过将非遗融入文旅产业、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多元领域,东营不仅激活了地方文化旅游市场,还创新性地探索了非遗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五处“黄河大集”的设立,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节庆生活,更以“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等形式,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加深了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东营的成功经验表明,非遗保护不应是孤立的文化活动,而应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综合性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想要激发非遗的生机与活力,就要使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当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东营“图书馆+书院”模式的推行,不仅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搭建了新颖而有效的平台。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志愿讲师,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地道性,还通过面对面的传授,加深了学习者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和感悟。从非遗剪纸到古琴演奏,从书法国画到木版年画,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课程,让市民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

  将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引入社区、景区和公园,是东营非遗活化策略的又一亮点。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非遗展示的界限,让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通过与旅游和研学元素的结合,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学子的参与,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非遗的魅力,源自它跨越时空的深厚历史积淀与多元文化的璀璨交融,而其生命力的源泉,则在于不懈传承与持续创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既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我们需构建系统的传承体系,强化非遗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和谐共生,使非遗不仅“活”在记忆中,更“火”在生活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光彩。这样,我们方能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将“非遗”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万世。

初审编辑:赵静

责任编辑:鲍梓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