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赵静
在黄河之畔,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垦利区董集镇,这里不仅是农业丰收的沃土,更是理论宣讲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生动实践场所。近年来,董集镇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新方式方法,将党的创新理论如同涓涓细流般汇入群众心田,让党的声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理论宣讲“接地气” 架起党群连心桥
“大家要知道,毒品会损害我们的大脑,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吸食毒品还会让人产生心理疾病,引发焦虑、抑郁、幻觉等精神问题,甚至导致自杀。而且现在新型毒品已经包装成跳跳糖、奶茶、果冻、可乐等形式,需要大家提高警惕。”在杨庙社区集市内,宣讲员正在向居民宣讲禁毒知识,现场群众热情高涨,认真听取如何辨别毒品的知识,营造了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
活动中,宣讲员深入社区群众,走街入户,面对面交流,介绍了什么是毒品,并通过毒品仿真模型展示不同种类毒品的形态特征,随后结合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重点向居民讲解毒品对个人、社会的巨大危害,告诫大家要远离毒品,倡导大家主动参与禁毒斗争中,积极举报吸毒、贩毒的违法犯罪线索,要配合派出所、社区开展禁毒工作,争当拒毒、防毒宣传员,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害侵袭的有效体系,防止和杜绝吸毒人员的滋生,抵御毒品的危害。
理论宣讲要想入脑入心,就必须接地气、有温度。为此,董集镇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宣讲活动,如“田间地头的微课堂”“板凳上的理论沙龙”等,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党的政策方针、发展成就和美好愿景。
实践结合“显实效” 理论之花齐开放
“各位学员,个人安全至关重要,在工作中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像正确佩戴安全帽、反光背心这种必要的防护装备。如果涉及道路作业或巡逻,还要特别留意交通状况,保障自身交通安全。”在董集镇举办的2024年城乡公益性岗位岗前培训班上,老师和学员交流互动、实践操作,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种交互式的宣讲比只听老师讲课更有意义。”城乡公益岗人员张明媚笑着说:“讲的内容特别针对我们的岗位需求,不但通俗易懂,我们也能参与进来。”此次宣讲是董集镇不断拓展宣讲阵地全覆盖的一个缩影。鳞次栉比的大棚内、热闹喧嚣的集市上、熙熙攘攘的摊位中,到处都是党的理论宣讲阵地……
近年来,董集镇积极探索互动式、体验式的宣讲模式,通过问答、讨论、模拟演练等形式,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思考深度。在宣讲过程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同时,开展对象化、分众化理论宣讲,做到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跟进到哪里,为基层群众送去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创新形式“聚人气” 激发学习新活力
“村头的大喇叭真贴心,干农活时也能学到新知识。”在村的田野间,70岁的老党员李大爷边耕作边感慨道,“上了年纪,眼睛不如从前,智能手机更是摆弄不来。但有了这大喇叭每日的播报,党委政府的政策就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此时,刘家村大喇叭正播放着养老保险惠民政策,李大爷听得全神贯注。
“咱们村里啊,留守老人和孩子多,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熟悉网络世界,信息获取成了难题。”刘家村党支部书记 细心观察到了这一点,他介绍道,“为此,我们村委会特别整理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村规民约以及寓教于乐的红色故事等音频材料,通过村村通广播定时定点播放,还有不定期的插播,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及时听到、听进心里,真正让党的声音响彻乡间,政策红利惠及每一户。”
喇叭虽小,作用很大。“村村通”大喇叭有广播时效强、覆盖范围广、贴近群众、收听方便、直通基层的优势,特别对于无智能手机、不会上网的老年人而言,“村村通”大喇叭让他们在街头巷尾、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就可以及时听到党的好声音,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如今,遍布全镇的乡村“大喇叭”已经成为村民们了解政策、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通过说群众关心的事,讲百姓能懂的理,打通党的理论基层宣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使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理响东营)
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