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密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今天,非遗保护既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次对文化生命力的重构。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落地,非遗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而在中国大地上,从东营的黄河口草编到浙江龙泉的青瓷烧制,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到内蒙古的长调民歌,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正在不断突破传统边界,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非遗保护:从抢救到活化的范式转变。过去二十年间,中国非遗保护经历了从“抢救式记录”到“创造性转化”的深刻变革。早期非遗保护多聚焦于“留影存声”——通过文字、影像记录濒危技艺,但这种方式往往将非遗固化在档案库中。如今,随着社会认知的升级,非遗保护已转向“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以山东东营为例,当地摒弃简单的资金补贴模式,转而构建“传承人+产业+社区”的生态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工作室,企业开发文创产品,社区组织体验工坊,形成“生产性保护”闭环。这种模式让黄河口草编从博物馆展柜走向现代家居市场,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既保住了手艺,又养活了匠人。数字化技术的介入更让非遗保护如虎添翼。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收录3D建模的非遗技艺流程,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吸引1.8万非遗创作者入驻,短视频播放量超420亿次。技术的魔力在于,它既能永久保存脆弱的非遗基因,又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演绎文化——当陕北剪纸变成动态表情包,当昆曲名段成为手机游戏背景音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便自然发生。
非遗传承:在破圈中寻找生命力。非遗传承的核心矛盾,始终在于“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对此,新一代传承人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江苏苏州,90后绣娘将苏绣与潮牌联名,刺绣卫衣登上巴黎时装周;在四川绵竹,年画艺人与插画师合作,把门神形象转化为盲盒手办,月销量超10万件。这种跨界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文化符号。正如非遗专家所言:“非遗的活态性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教育体系的深度参与则为非遗传承注入源头活水。东营将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学生每周两小时学习草编、泥塑;清华大学开设“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用设计思维改造传统工艺。更令人欣喜的是,乡村非遗工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合作社带动5000余名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这些实践证明,当非遗从“文化遗产”变为“生活资产”,其生命力自然蓬勃生长。
非遗传播:从地域符号到世界语言。非遗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守护文化根脉,更在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带动全球茶文化热潮;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东营草编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引发西方观众对黄河文明的惊叹。这种文化输出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通过非遗讲述中国故事——景德镇陶瓷匠人在伦敦开设工作坊,不仅教拉坯技法,更传递“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特征。B站UP主用说唱演绎京剧唱腔,油管博主以vlog记录唐卡绘制过程,李子柒的蜀绣视频获得1.5亿次海外播放。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播,往往比官方推介更具穿透力。而元宇宙技术的兴起,更为非遗打开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用户可通过VR体验千年壁画修复;故宫与腾讯合作开发“纹样AR”,让古代服饰图案在手机镜头中“活”过来。
未来之路:构建非遗传承的生态系统。面对未来,非遗保护需要构建更开放的生态系统。政策层面,需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细则,建立传承人分级保护机制;市场层面,应培育非遗IP运营机构,破解“有技艺无品牌”的困境;技术层面,需加快区块链技术在非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让传承人共享数字化红利。更重要的是,要推动非遗回归日常生活——当龙泉青瓷成为年轻人的茶器首选,当苗族银饰化作都市女性的时尚单品,非遗便真正完成了从“遗产”到“遗产+”的蜕变。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非遗保护没有标准答案。各地的各种尝试都是中国智慧给出的不同解题思路。但万变不离其宗:尊重非遗的本真性,激活其当代性,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永恒光彩。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守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库,更是为人类文明百花园增添一抹独特的东方亮色。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