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又是一年清明至,哀思如雨润春泥。作为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精神仪式,清明祭扫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伦理内核,却也因焚烧纸钱、烟尘弥漫等问题与现代城市文明产生碰撞。如何让传统习俗与当代生态和谐共生?东营以连续两年在街头巷尾投放“祭祀桶”的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这不仅是城市治理的智慧创新,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对话。
从“堵”到“疏”的治理哲学。过往清明,许多城市对街头焚烧采取严令禁止的态度,却往往陷入“执法者疲于奔命、市民抵触情绪滋生”的困境。东营反其道而行之,连续两年在社区广场、交通路口精准投放数百个“祭祀桶”,既满足市民“烧纸寄哀思”的传统需求,又以规范化容器减少环境污染。更令人称道的是,其中75个由废旧垃圾桶改造而成的“祭祀桶”,将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民俗场景,让“变废为宝”的环保思维与“事死如事生”的孝道文化悄然共鸣。这种“疏渠”的治理逻辑,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民众精神需求的深切体察,远比简单取缔更具人性温度。
流动服务背后的文明韧性。东营的实践并未止步于硬件投放。专职巡查队伍驻守引导、环卫工人与深度保洁车“人机协作”的快速响应机制,既确保了纸灰即时清理、扬尘有效控制,又以“祭祀桶随需求流动”的动态调整策略,破解了传统习俗与城市管理的时空错位。这种“服务跟着人走”的灵活模式,既非对旧俗的全盘妥协,亦非对现代的机械迎合,而是在尊重传统仪式感的基础上,用现代管理技术织就一张文明之网。当市民发现焚烧后的路面“无积灰、见本色”,传统祭扫与城市整洁竟能并行不悖时,自发维护环境的意识便悄然生长。
烟火气中的文明进阶。值得深思的是,东营“祭祀桶”推行一年来,随地焚烧现象减少、绿化带火灾隐患降低的成效,本质上是一场静默的文化嬗变。当市民在固定容器中焚烧纸钱时,不仅物理空间得以规整,更在行为规范中重塑了对“孝道”的认知——真正的追思不应以破坏公共环境为代价。这种将个人情感表达纳入集体文明框架的转变,“文化自觉,在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与转型可能。”东营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一条流动的长河,现代文明要素的注入能让其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清明本为“清净明洁”之意。东营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守护文化根脉,需要的不是对传统的刻板复刻,而是以创造性转化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当每一个焚烧桶都成为文明进阶的刻度,当每一缕青烟都化作城市记忆的注脚,传统便不再是发展的桎梏,而成为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如此,清明才能真正回归“万物洁齐而清明”的本真意境,让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生生不息。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