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春风拂绿黄河岸,麦浪翻涌起新程。在东营市的麦田里,一场融合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春管革命正悄然展开。
在东营区史口镇曲家村麦田里,水泵轰鸣作响,汩汩的黄河水顺着疏浚一新的沟渠奔涌而入。返青的麦苗舒展新叶,贪婪吮吸着带着泥沙芬芳的河水,将根系深深扎进丰饶的沃土。“往年浇一亩地要40元,今年政府补贴后只要5元,180亩地1天就浇完了!”种粮大户生雷雷算起节水账,按每亩节省35元计算,全镇农户春灌可节省成本超百万元。为保障春灌用水,东营区积极引入一系列灌溉新技术、新设备,真正实现让麦田喝上“聪明水”,既节约水资源,又降低农户的灌溉成本。
在史口镇刘一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专家正手持智能监测设备,对土壤墒情、麦苗长势进行实时分析。“今年我们推广‘一田一策’管理方案,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无人机巡查,精准识别弱苗、黄叶等问题区域,再结合人工诊断制定水肥药配方,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60%以上。”史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丁光辉介绍。
绿油油的麦田里,随处可见由农技人员组成的“田保姆”团队。“小麦生长过程中发生白粉病、纹枯病、麦蚜等病虫害概率较大,我们要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用药,做好防治工作,在施药的同时可以加入1%-2%的氨基酸叶面肥,既能增强小麦抗逆性,又能补充养分,小麦进入拔节期,前期施肥不足或者有脱肥现象的麦田要增施拔节肥。”在史口镇油郭村麦田,东营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明霞在田间一边查虫,一边提醒农户及时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张明霞还告诉记者,目前全区有100余名“田保姆”争相奔向田间地头,根据小麦生长不同情况,及时开具有效“药方”,配制高产“营养餐”,并技术跟踪、分类服务,“点对点”指导农民科学管理。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同行帮忙,心里更有底了!”种粮大户郭占友对今年增收很有信心。今年,东营区通过政策创新、科技赋能、精准管理,构建起“节水降本——技术护航——防灾托底”的春管体系,让春耕春管更加省时省力、精准高效的同时,不断提升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夺取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2月份以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先锋行、智汇保春耕”为主题,落实13项工作举措,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为春耕生产注入红色动能。
坚持党员干在一线,开展农业生产大指导。组建5支由农技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党员先锋服务队”,聚焦小麦田间管理、设施蔬菜生产等内容,开展苗情监测、墒情分析、品种筛选、水肥管理以及病虫防治系统调查和巡回指导。针对3月上旬的倒春寒和强雨雪天气,组织专家第一时间查看苗情墒情,制定相应技术措施,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秩序。注重农业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创新,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作物合理密植、轻简高效栽培、水肥精准调控以及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作三收”高效种植等技术模式,启动实施盐碱地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6个,建设试验示范田20余处,进一步提高春耕春管效率。
坚持政策落在一线,开展技术技能大培训。以“稳粮油、保供给、树新风、防风险”为主题,实施冬春农民培训行动,开展田间课堂、政策宣讲、科技下乡、直播助农等线上线下活动30余次,培训和服务农民群众3000余人次,充分调动春耕生产积极性。举办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广泛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农机消防演练、机械检修保养等指导服务,全市76家农机生产经营单位、1300余人参与其中。开展“农机3·15”消费者权益者日活动,在农村社区、乡村大集设立党员咨询服务台,向农民群众讲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介绍质量辨别、识假辨假、投诉维权等常用知识,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余份,引导群众科学购机、依法维权。
坚持堡垒建在一线,开展专业服务大帮包。充分发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党组织专业技术优势,先后到董集镇、六户镇等地开展帮包服务志愿活动,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与10余家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以及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现场解决问题。4月份,与六户镇乡村振兴重点片区行动党总支进行结对共建,启动组织联建、产业联谋、服务联心、人才联育“四联”行动,围绕粮食生产、设施种植、种苗繁育、产业发展等开展交流合作,提供跟踪服务,共建3处“党员示范田”,在为民服务办实事中,聚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党建实践基地,进一步擦亮农业中心党总支“服务星”党建品牌。(来源:爱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