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
金玉相嵌的宝刀穿透夜色寒光凛冽,那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稀世珍品;铁衣覆雪的利刃伴随将士戍守边关,那是历史长河中的忠勇象征;快意恩仇的飞刀成就江湖传奇,那是武侠世界里的神兵利器。这些刀刃虽各有千秋,却始终与人间烟火隔着一层疏离。
唯有那一柄穿越四千载春秋的庖厨之器,以最朴拙的形态演绎着最精妙的智慧——它既能在案板间从容分割三斤肋排,亦可在葱段上施展游刃有余的巧劲。玄铁铸就的锋刃在与五谷杂粮的亲密对话中,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交响里,用冷冽金属的温度焐热了千万个灶台,以刚硬之躯承载着中国家庭最柔软的悲欢,这便是深植于华夏饮食基因中的永恒信物——菜刀。
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就有这样一把传承了两百余年,陪伴了几代人的菜刀——麻湾梅花刀。
麻湾“梅花”刀具的锻打工艺始于明末清初,兴于清同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王辉一家从章丘老家因生活所迫,逃荒至麻湾镇,用家传的打铁技艺谋生。因打制的农具、菜刀等生产生活用具,因用料扎实,经久耐用,受到当地及周边百姓的喜爱。王辉成为当地最有名的“铁匠”。王辉将打铁技艺传承给儿子王之亨,王之享传承给儿子王学义。据龙居镇志记载,第三代传人王学义清末为义和团打制红衣大炮,换得黄豆3斗,名气越来越大,名望极高。新中国成立前,第四代传人王日志为解放军打制大刀、梭镖等武器。农村合作社期间,麻湾铁匠集中在农村合作社打制农具,之后为生产队打制农具挣工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承包,第四代传承人王日志让王家铁匠铺重新开炉营业。光阴荏苒,日月如流,从首代传人王辉算起,至现任传人王海乡,麻湾“梅花刀”已传承发展至第五代。
“下料、煅烧、锻打、磨光、淬火一道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我们的刀没有机器生产出的美观,也没有那么高效,我一天也就能打15把左右,但一锤锤打出来的结实耐用。”王海乡告诉记者,锻打不仅是一项力气活,更是一项精细活,从下料到磨制,一共12道工序,全靠王海乡的一双巧手完成,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这也导致了他打制的刀具受人欢迎。
“最主要的就是煅烧和淬火,这个掌握不好,刀具质量就过不了关。”淬火时,伴随着“嗞啦”的声音,半封闭的铁匠铺顿时浓烟四起,呛入眼鼻,但王海乡稳稳地保持一个姿势,就连浸入水中正在淬火的刀具也纹丝不动。“根据不同的用途,在下料时我会选用不同的材料,淬火时也是一样,不仅仅是用水,有时也会用到油。”俗话说,打铁、撑船、磨豆腐,世上三大苦。12岁开始,到现在,王海乡干这一行已50个年头。多年来,王海乡在继承祖传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锻造方法,改进淬火工艺,苦心钻研,不断创新,打出的刀具椅背厚、刃口锋利,中间夹钢,韧度高、分量适中,耐磨耐用。如今,麻湾梅花刀销往全国各地,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梅花刀的身影。
“熊背冰身白纸刃”,这是百姓给麻湾“梅花刀”最形象的描述。“以前,它是我们吃饭的手艺,现在是传统技艺,我会一如既往地干下去,还要把它传承下去。”王海乡说。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