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唐梦琳 李欣 东营报道
4月22日,东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许建仁,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宋小朋,市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梅雪芳,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田开封,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栾爱民,东营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温书坤,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李建国以及市委宣传部出版与版权管理科科长刘国松共同通报东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会上,许建仁通报了东营市2024年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2024年12月,东营市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居全省第二位,知识产权评议位列全省A等。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持续提升
专利创造量级实现突破。2024年,全市新增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04件,同比增长10.8%,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03件,居全省第3位;全市354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零突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数量达到1570家,企业类主体占比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
专利创造质量显著提高。全面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组织评审2024年东营市高价值专利项目36个,相关专利产品累计增加销售额140.5亿元,新增利润24.1亿元。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92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12件,近三年平均增速达到31.4%,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10件”的目标。
注册商标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新申请商标5892件,新增注册商标3918件,拥有有效注册商标达43396件,同比增长6.81%;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有效注册达1484件,列全省第二位;全市拥有驰名商标35件,全市拥有47件地理标志商标和1件保护产品,其中,26件地理标志商标和1件保护产品已完成专用标志的换标,授权24家企业使用。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持续深化。深入开展“入园惠企”活动,搭建起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多方交流合作、利益共享平台,全市全年完成专利质押登记319笔,融资金额20.15亿元,连续4年保持正向增长,获批省级贴息及评估补助资金450万元,指导1家公司获得全市首笔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持续推进高校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筛选入库专利271件,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19件。成功举办“东营市专利技术成果对接活动”,促成校企专利转让许可128件次,高校专利转让许可增幅95.76%,远超全国39.1%的平均水平。
知识产权补链强链成效显著。组建石油开采加工、橡胶轮胎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进山东石油开采加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精准匹配链上企业专利转化需求,14家企业进入省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威飞海洋水下采油”专利转化入选2024年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优秀案例,“国瓷材料汽车尾气处理催化项目”入选全省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全市备案专利产品459件,21件专利产品确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达29.6亿元。
地理标志实现稳步发展。粮食、蔬菜、海产品、林果、工艺品等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达2.17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千多人,地理标志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品牌、质量与价值三重跃升。开展地理标志统一认定保护资源核查,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东营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向地理标志产品转化,全市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麻湾西瓜等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初审,有力推动东营市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扎实开展“守护知识产权”“蓝天”等多项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突出专业市场、民生物资、新兴产业、代理机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对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假冒及违规代理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市全年办理假冒专利、商标行政处罚案件100件,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20件,1件专利行政裁决案件在省高院终审获胜,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办案10件,对3起严重失信违法行为进行信用惩戒。广饶县入选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建设。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更加快速多元。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为契机,搭建知识产权“一站式”快速协同保护平台,整合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各职能部门资源,完善信息共享、诉调对接、行刑衔接、联合惩戒等运行机制,全市全年共受理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案件176件、调解成功率达44.3%,平均调解时限16.6天,同比减少8.4天,较法定时限压缩44.7%;支撑快速办结行政裁决案件11件,平均办理时限18.9天,同比减少9.82天,较法定时限压缩80%左右。调解案例入选全省第二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纠纷调解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入选青岛法院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典型案例。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持续完善。广泛依托市场监管所、律师事务所和社会组织等载体,全市全年建立维权援助分中心7个,新设立服务工作站54个,办理维权援助咨询指导案件101件,出具专利、商标侵权判定咨询意见90份。获批设立第四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是全国28家单位、全省2家单位之一,发布前沿时事动态、海外法律政策等信息40余条,指导2家企业成功应对海外商标抢注纠纷,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3100万元。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知识产权服务范围持续扩大。线上,依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平台,全年累计为企业提供查询检索、统计分析、预警推送等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2000余次;线下,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4000平米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大厅,吸引市内外20家优质服务机构入驻,建立覆盖全市的网格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2024年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新获批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助力海洋油气产业加速创新”入选全省优秀典型案例。
知识产权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持续发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平台作用,2024年,接收专利预审案件1988件,同比增长16%,预审合格后的发明专利授权率达88%,位居全国同类保护中心前列。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服务80余次,开展专利预警分析项目3项,指导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2024年获批山东省专利导航项目5个,获得省级资金43万元,承担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在济南召开成果发布会,15家企业依托导航成果布局专利83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东营分站线上注册学习超过2.2万人,学习规模位居全国197个分站第一位,连续7年获全国“优秀分站”荣誉称号。
知识产权服务形式日益丰富。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建立60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选派40名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对接市、县两级服务资源,定期走访、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深入落实“知才兴鲁”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创新人才工作,设立10个知识产权服务站点,与高端创新人才及团队对接60次,解决问题需求34项。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东营职业学院推进知识产权学科建设。邀请知名知识产权专家以及资深律师授课,举办知识产权政策宣讲、专利申请布局、侵权风险防控等专利主题公益讲座26期,参训人员3000余人次。
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事业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东营市加快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知识产权“样板”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将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主线,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强化重点突破和示范引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