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也有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是退役军人,更是新时代的奋斗榜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寻访东营老兵》专题,讲述东营老兵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孙淑娟 东营报道
1932年出生的张祝捷,今年已有94岁。与她相对而坐,一种“巨大的沉静感”将记者紧紧包围。
眼前的老人,说话逻辑清晰,言语间透着岁月沉淀的从容。她精神矍铄地坐在客厅里,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战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一定消灭他们;我们在火里不怕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歌声虽带着岁月的沧桑,却依然坚定有力,仿佛将人瞬间拉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家学渊源:革命火种的萌蘖
张祝捷出生在山东莱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然而,这个家庭却有着不平凡的革命气息。她的父亲、三大爷、三大娘等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这方浸润着理想主义的沃土中,红色的基因早已深植于张祝捷的心田。
张祝捷回忆起童年时光,说道:“我父亲是党员,也是游击队员。我小时候经常给他送水送饭。那时,我虽小,但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彼时,赶走日本侵略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既是父亲的心愿,也成了年幼的张祝捷心中坚定的目标。
8岁那年,老家被日本人占领,一家人被迫背井离乡,来到沂水县。在沂水的7年多时间,是张祝捷一生中最艰难的回忆。一家人挤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白天靠给别人推磨、纺棉花勉强维持生计,晚上则在漏风的屋子里,铺上草席入睡。这段筚路蓝缕的岁月,反而淬炼出她更为坚定的信念:只有赶走日本人,老百姓才能过上太平日子。
戎马生涯:烽烟中的涅槃
1945年,张祝捷成为了一名医务兵。当时,虽然她老家的日本人被打退了,但济南等地仍有敌人肆虐。“唯有涤荡寇仇,方得海晏河清”——这朴素而炽烈的信念支撑着她穿越枪林弹雨。
刚进入部队时,由于年龄小,再加上作战环境艰苦,张祝捷一度有些不适应。但当她看到战友们为了救治伤员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时,她在心底暗暗发誓:“他们能做到,我也可以,绝不能退缩!” 起初,她只能做些简单的工作,比如为伤员端水送饭,帮忙叠纱布、洗敷料。但她从不抱怨,反而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慢慢地,她学会了为伤员包扎、处理伤口,在战火中逐渐成长起来。
1947年的莱芜战役,让张祝捷记忆深刻。那时,她所在的医院离战场仅有15里地。源源不断的伤员被送来,她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忙碌着。救治伤员的过程并不轻松,有些伤员因身体疼痛,态度不好、脾气暴躁。张祝捷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身体,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一整天忙下来,她常常顾不上吃东西,脚也磨得起了泡。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让伤员们好起来。”
铁血征程:信仰的远征
1947年,张祝捷所在的医院接到命令,需要护送一批伤员转移。有一晚,天气格外寒冷,还下着小雨。张祝捷和战友们护送着伤员,在崎岖的道路上摸黑前行。她回忆道:“现在想起来,那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心里只想着要加紧赶路,可腿脚却像灌了铅一样,怎么都挪不动,体力严重透支。” 在冬天,他们还要带着伤员过河,脚踩在冰和水里,刺骨的寒冷让他们浑身发抖。但张祝捷和战友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互相鼓励,咬着牙,一步一步坚定地往前走。“那时根本来不及想别的,就想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苦,真的没法用语言形容。” 张祝捷感慨地说。
和平岁月:薪火的传承
战争胜利后,她转业到广饶县人民医院,在这里工作至离休。在广饶县医院的56年里,她经常为了让同事们能回家过个好年,特意选择在大年夜值班,曾经连续8年没有在家吃年夜饭。
张祝捷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保持着善良、正直的品性。遇到在小区里干活的工人,她会心疼地自己掏钱,让他们买点热乎饭吃;去小摊上买东西,店家偶尔多送点,她也会坚决地拒绝:“大家都不容易,不能占他人便宜。”
每当谈到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老人总是抑制不住地高兴和激动。因为经历过那些困难的岁月,张祝捷老人时常教育子女说:“要知道自己所享受到的幸福是哪里来的,不要忘了过去,要爱国爱民。”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你们一定要好好工作。”
这位穿越百年沧桑的历史证人,将个体生命锻造成精神火炬。当战歌在和平年代回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血色记忆的复调,更是一个民族在时光长河中永不停息的精神长征。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