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点关注 | 小麦晚播不用怕 技术到位粮满仓 东营农技专家支招晚播小麦

2025-11-06 19:50: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奕宁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

  9月份以来,东营市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受此影响,小麦播种期较往年有所推迟。晚播小麦该如何科学种植?如何实现高质量播种?11月4日,大众网记者邀请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科科长、高级农艺师李玉梅,详细解读今年小麦晚播情况下如何实现高质量播种。

  立足墒情 打好播种基础

  在垦利区东九村的田地里,小麦精量播种机满载麦种与肥料,正在田间播种。

  “眼前这片地,虽然比往年晚播了十几天,但只要我们技术措施到位,明年夏粮丰收依然很有保障。”记者见到李玉梅时,她正站在田边,一边查看播种情况,一边为农户细致讲解,提振信心。她抓起一把泥土,向记者解释道,连阴雨条件下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积温不足造成的植株弱小、群体偏小、抗冻性差和湿涝胁迫造成的烂种、烂根。因此,今年的秋种要力保“出苗率”“群体量”“健壮根”和“安全越冬”四大目标。要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传统的播种方式已不适用,必须由适期晚播应变为适墒抢播,由减量精播应变为增密补晚,由传统播深应变为适当浅播,由常规施肥应变为按需增肥,由促控结合应变为以促为主。

  “持续阴雨也并非全是弊端。”她告诉记者,持续降雨,底墒充足,有利于春季小麦返青及后期生长。俗话说,“麦喜隔年墒”,充足的底墒恰好为来年小麦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针对播期推迟,专家建议,农户们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的优良品种,播种时要做好包衣拌种,坚决避免“白籽下地”。在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到70%~80%,即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及时抢播。

  落实关键技术 保障苗全苗壮

  “在播种时,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这是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核心技术之一。”专家表示,晚播小麦分蘖减少,主要依靠主茎成穗来保证产量。“我们建议,现在到立冬前播种的,每亩播种35~40斤,好地宜多,孬地宜少;立冬后播种的,每晚播一天增加1.5斤,但要注意最大播量不超过50斤。”她一边查看播种机的下种量,一边向身旁的农户叮嘱。

  “今年播种晚、墒情足,小麦应适当浅播,促进早萌发、早出苗。”李玉梅蹲下身,用手比画着向记者说道:“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厘米左右。”

  紧接着,她又向农户强调了镇压的重要性:“‘适度镇压’能粉碎坷垃、沉实土壤、蓄水保墒,是抵御冻害的好技术。但今年土壤湿度大,必须因地、因墒、因苗制宜。计划实施‘播前播后双镇压’的,要严格遵守‘压干不压湿、压暄不压实’的原则,及时调整镇压装置,播后务必适度轻压,严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播后未镇压的,可以等到土壤封冻前或小麦返青时再择机镇压。”

  看着田里往复的农机,李玉梅补充道:“要尽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以减轻机械辗轧对土壤耕层的破坏。应优先选用高性能的复式条播机,实现耕整耙播一机进地、一体作业,一次完成多道工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结构。”

  由于播种晚,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缩短,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她建议,要因地增肥、多元配肥,特别注重增施磷肥壮根,适量补施氮肥促苗,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

  在现场,东九村的种植户王大哥告诉记者:“之前一直担心下雨种不上,心里没底。听了李老师的讲解,心里亮堂了。原来晚播有晚播的播法,只要照她说的科学管理,咱这心就放到肚子里了。”

  最后李玉梅总结道,面对不利天气,慌不得也等不得。广大农户应积极转变观念,将“积极散墒、精细整地、高质量播种”作为当前小麦生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因地制宜,落实好这一系列关键技术,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筑牢坚实基础。”

  多方联动保障 全市秋种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针对秋季连续阴雨导致的小麦晚播情况,东营市农业农村局科学有序推进秋种工作。在物资保障方面,全市备足秸秆还田机、播种机等农机1万余台,储备化肥12万吨、种子4万吨。在技术应对层面,成立5个由县级干部带队的“三秋”生产指导组,分组包片,分赴县区、开发区开展秋种技术指导,通过制定“四补一促”技术意见、发放关键技术明白纸、组织专家一线指导等方式,全力落实以种补晚、以好补晚等高质量晚播技术,并针对不同墒情地块分类施策,压茬推进播种,确保今年小麦应播尽播、播种质量稳步提升。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