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起品牌 黄河口农品香九州

2025-11-07 10:23: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彦涵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东营报道

  渤海之滨,黄河尾闾。东营这片由黄河冲积而成的新生盐碱地,曾因土壤含盐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长期被视作农业“禁区”。如今,这里的田埂间长出了颗粒饱满的黄河口大米,湿地旁养出了膏满黄肥的黄河口大闸蟹,荒滩上还培育出肉质细嫩的黄河口滩羊。

  依托“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东营彻底打破“有产品无品牌、有特色无名气”的困境,培育出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6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品牌影响力跃居全省前五。从盐碱荒滩到“农品基地”,黄河口农品正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骨架、品牌为羽翼,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盐碱地的“先天禀赋”与“后天革新”

  黄河每年裹挟16亿吨泥沙在东营沉积,形成富含钾、镁、钙等矿物质的新生盐碱地,180天的无霜期与黄河活水灌溉,为农品赋予了独特的品质基因——黄河口大米直链淀粉含量达17%,口感软糯带甜;黄河口大闸蟹生长周期长达18个月,蟹黄占比超25%,这些“先天优势”在科技赋能下更显突出。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改良基地,“暗管排盐+生物改良”的组合技术正让土地焕发新生,地下埋深80厘米的PVC暗管,通过重力排水将土壤含盐量从3‰降至1.5‰以下;地表种植的苜蓿、甜高粱等耐盐作物,不仅能吸收盐分,还能改良土壤结构。目前,东营已累计改良盐碱耕地42万亩,其中河口区3.17万亩改良耕地,如今亩产小麦超1000斤,较改良前翻了3倍。

  耐盐碱作物培育也结出硕果:市农科院选育的“东粳1号”水稻,在含盐量0.3%的土壤中亩产仍达650公斤,已推广种植5万亩;黄河口百合产业园的“黄河口23号”耐盐碱百合,通过组培技术实现年繁育种苗5000万株,远销江苏、河南;山东河口盐碱地羊肚菌大棚内,工作人员通过调控温度(15-18℃)、湿度(85%),让羊肚菌亩产突破1051.2斤,成为全国盐碱地种植的“标杆案例”。在本来农业7200亩稻蟹共生基地,春季投苗、夏季共生、秋季双收的模式已成常态——螃蟹以杂草、害虫为食,粪便为水稻提供有机肥,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闭环,亩均综合收益超8000元。

  从“单产优品”到“百亿集群”

  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建设让黄河口农品的价值持续攀升。东营聚焦“粮、油、畜、渔、菜”五大领域,打造出百亿级现代畜牧、百亿级特色水产、国家级沿黄大豆“三大产业集群”,以及滩羊、大米、大豆、对虾“四条全产业链”,形成“育繁推加销”一体化体系。

  在垦利区盛元大闸蟹产业园区,分拣车间的红外分级设备正忙碌运转,通过重量感应,三两以上的大闸蟹发往商超,不足二两的则加工成蟹粉、蟹酱等产品。“2024年‘双节’期间,我们每天发往港澳的大闸蟹超2000箱,销量较去年翻倍。”园区负责人介绍,依托冷链物流专线,大闸蟹从捕捞到送达港澳餐桌仅需36小时。

  龙头企业的引领让产业链更具韧性。海大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水产种苗基地,年繁育“黄河口1号”大闸蟹苗、“东方2号”对虾苗超500亿尾,其中2个对虾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本来农业建成12条大米加工生产线,稻谷需经过清杂、去石、碾白、色选等12道工序,再进入恒温15℃的低温仓储库,确保大米存放3个月仍保持新米口感,目前已带动3万亩水稻种植,产品走进北京物美、上海盒马等高端商超;利津县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采用“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模式,年出栏滩羊15万只,开发出羊肉卷、羊蝎子等20余种产品,通过京东冷链配送至全国200多个城市,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户养殖增收。

  合作社的力量也不容忽视。临合瓜果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种植的“临合蜜”甜瓜通过无公害认证,甜度达18-22度,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斩获金奖,带动社员亩均增收2000元;东营区牛庄镇大豆合作社,引进“齐黄34”耐盐碱大豆品种,通过“大豆+玉米”套种技术,亩均产值提升至4000元,较单种玉米增收1500元。

  从“地理标志”到“全国标杆”

  “一品一策”的品牌培育战略,让黄河口农品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跨越。目前,东营拥有黄河口大闸蟹、大米、滩羊、对虾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黄河口大闸蟹是山东省唯一、全国仅五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保护”双重认证的河蟹产品,品牌价值达31.93亿元;黄河口大米、滩羊入选“好品山东”目录,36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构建起“母子品牌矩阵”,形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层发展格局。

  创新营销让品牌声量持续扩大。东营连续三年举办“黄河口农品闯九州”活动:2024年在北京举办的推介会上,62家企业携大闸蟹、大米、滩羊等300余种产品参展,现场签约订单超1.2亿元;在粤港澳大湾区展会上,黄河口大闸蟹试吃区日均接待500余人次,不少餐饮企业当场签订年度采购协议。线上渠道同样亮眼:与东方甄选合作开展“盐碱地农品溯源直播”,镜头从稻蟹共生田间切换到大米加工车间,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抖音“黄河口农品”官方账号,通过“大闸蟹捕捞”“大米收割”等实景短视频,累计吸引粉丝超50万,30%的销售额来自线上平台。

  品牌传播还融入“新元素”:东营推出全国首个农产品数字藏品,包含黄河口大闸蟹、大米、滩羊三个品类,上线3分钟即售罄;在济南遥墙机场、青岛地铁3号线投放品牌广告,“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的馈赠”的说法深入人心;建设“黄河口农品体验馆”,在东营市图书馆、文化馆设置展示区,让市民近距离了解农品背后的生态故事。

  “昔日盐碱滩,今朝丰收田。”黄河口农品的发展,是东营破解盐碱地利用难题、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2024年,东营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水产一产产值超100亿元,带动3.2万农户人均年增收1.1万元。未来,“黄河口农品”不仅是东营的“名片”,更将成为全国盐碱地农业品牌发展的“标杆”,让黄河尾闾的丰收味道,香飘更远的九州大地。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