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东营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承载着人与城双向奔赴的深情。看自然之生,湿地见证沧海桑田;察城市之生,街巷随时代延展。与东营共成长,是碱滩建城时工人滚烫的汗珠,融入土地化作发展根基;是迁建新区后黄河滩区百姓的笑颜,映照安居乐业的时代答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 《融生焕新·与东营共成长》栏目,讲述东营人共生共融的动人故事,书写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薛成琳 东营报道
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曾因严重的盐碱问题,被视作农业的“禁区”。白花花的盐渍,曾是这里春天最常见的“景色”。然而,近日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记者看到的却是连片的农作物与生机盎然的秋作。这场深刻的蜕变,源自一场持续十余年、与时间和盐碱抗争的科技攻坚。青岛农业大学柳新伟副教授带领的“土壤健康与精准调控团队”,正是这场攻坚战中重要的科研力量。
从对抗到顺应 盐碱地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过去我们总想着‘根治’盐碱,现在我们的思路转变为‘综合施策,分级利用’。”在接受采访时,柳新伟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治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他的团队自2007年便扎根东营,见证了盐碱地治理从单一的工程治理到农艺、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治理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柳新伟介绍,团队的攻关方向也随之调整,从最初的“以地适种”扩展到“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并重。“这好比治病,既要改善病人的体质(土壤),也要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和食物(作物),二者缺一不可。”
为了给这种综合治理提供最可靠的科学依据,柳新伟团队在农高区建立了由36个标准化试验池组成的长期定位实验站。每个池子相互隔离,施加不同的处理,有的只施化肥,有的进行秸秆还田,有的施用有机肥或生物炭,有的则什么都不用。“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我们必须通过这种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定位持续观测,才能摸清土壤肥力与健康的演变规律,回答‘哪种模式长期效果最好、最可持续’这一核心问题。”这项与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团队联网进行的长期实验,旨在为黄河三角洲乃至全国同类型盐碱地的精准改良,绘制一幅详尽的“未来图谱”。

给大地“穿冬衣”的智慧
东营地区是典型的“秋、冬、春”三季连旱,这导致春季水分强烈蒸发,盐分随水升至地表,形成一年中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期,往往导致春季作物无法播种。这是困扰当地农民多年的顽疾。
柳新伟团队带来的破题之法,就是冬季绿肥种植。“我们不再让土地冬季裸露,而是给它‘穿上一件绿衣裳’。”团队筛选了十几种能在北方寒冬生存的绿肥作物,最终确定了冬油菜、黑麦草等几种佼佼者。它们在冬季生长,茂盛的植株覆盖地表,有效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切断了盐分上升的通道。
“来年4月,当别处土地还在返盐时,我们的试验田盐分能降低17%左右。这时我们无需大量淡水‘压盐’,就能直接播种春季作物。”柳新伟算了一笔账:这些绿肥翻压还田后,是极佳的有机肥源;或者,在5月中旬收割作为青贮饲料,亩产干草可达800公斤,又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我们从‘绿肥轮作’升级为‘青饲-作物’轮作模式,让农民在改良土壤的同时就能见到效益,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利津县的300亩示范田里,这种“青饲-短季棉”轮作模式已取得成功。青饲亩产收益约400-600元,后续的短季棉亩产籽棉约200公斤,全年亩产值可达1500元左右。“对于中度盐碱地而言,这个收益非常可观。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土地在利用中得到养护,越种越肥。”柳新伟强调。

一场关乎未来的“土壤增肥”持久战
“盐碱地土壤质量差,核心原因在于有机质含量极低。”柳新伟指出,“而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是一场‘持久战’,一年往往只能增加千分之零点几,农民难以在短期见到效益,这成了技术推广的最大瓶颈。”
尽管缓慢,但提升有机质是根治盐碱、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的基石。团队五年来的定位实验数据给出了令人鼓舞的证据:持续施用秸秆、有机肥、生物炭等有机物料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0.2%,盐分降低约20%,作物产量稳步提高10%-12%。更为关键的是,土壤的物理结构发生了质变——容重降低,团聚体含量大幅增加。
“你看这改良后的土,”柳新伟抓起一把,轻轻一搓,土壤便散成一个个浑圆的小颗粒,“这就是团聚体,是土壤健康的‘密码’。它有孔洞,既能像海绵一样保水保肥,又能透气排水。”他对比了未改良的板结土块,“今年雨季,很多普通田地积水严重,作物烂根减产,而我们的试验田因为结构良好,雨水能迅速下渗,作物受影响很小。这就是健康土壤的强大抗逆性,是实现‘稳产’的根本保障。”

扎根盐碱滩 科研落地与未来展望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坚守与付出。柳新伟的行程表就是最好的证明,每周一在青岛上完课,他便驱车近三百公里赶往东营农高区,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里工作到周四晚上或周五上午,再匆匆返回青岛准备下周的课程。这样的奔波他已坚持了多年。“2022年,学校与农高区成立研究院,我们几个老师负责管理这1000亩科研基地,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这份坚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团队不仅承担着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制定的《农业生产托管数字化管理通用要求》已成为国家标准。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的盐碱地分级利用技术体系正在黄河三角洲落地生根。目前,农高区核心区通过综合措施,已能实现小麦-玉米的正常轮作;而周边更广袤的中度盐碱地,则通过他们推广的特色轮作模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展望未来,柳新伟认为,盐碱地治理的下一站,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土壤改良投入大、周期长,单纯依靠农民或企业自觉难以持续。我们呼吁并期待国家层面能出台更精准的绿色生态补贴政策,将土壤健康指标纳入考核,让保护与提升地力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他坚信,随着国家“十五五”规划对耕地质量建设的高度重视,科技、政策与市场三股力量将形成更强合力。

在这片曾被预言“寸草难生”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早已破土而出,它们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希望,正向着更广阔的盐碱白地,坚韧蔓延。
初审编辑:李彦涵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