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文:一家三代人的黄河故事

2024-12-30 21:03: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亚琼

图片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我的爷爷、父亲和我的黄河故事,我出生在黄河入海口,最靠近大海的位置,在我们家小院里能清楚地听到大天鹅的叫声,常有灰鹤等鸟类到家里偷吃粮食。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发展林业、绿化祖国”的号召,成为林场设立时最早的一批职工。周围人都说我爷爷傻,可是爷爷说,跟着党走准没错。

  那个时候黄河还是从刁口入海。直到1976年,为了便于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国务院批复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也就是现在的入海流路。

  黄河改道,河水退去。大面积的新淤地成为一千二林场开发建设的新战场。爷爷他们一帮老林场职工用牛车马车拉着行李,趁着海水退潮的间隙,穿过一条条沟沟岔岔,又借助皮筏渡过刁口四河,垦荒种地、植树造林,就此在那里安了家。说到刁口,有一句话很流行,就是“过了挑河桥,不是傻就是shao”,shao在我们那里就是脑子缺根筋的意思。我爷爷他们去的时候,挑河还没有桥,但是他们不仅过了挑河,也就是大河,还一口气越过了二河、三河、四河。他们就凭着那股傻劲儿、shao劲儿,从搭地窝子到土坯屋、砖瓦房、办公楼……开辟了美丽富足的新家园。踏着爷爷的脚步,大伯、二伯、我父亲、四叔,一个个都成了林场人。父亲说,你爷爷那辈人最苦,那时没有成立保护区,林场人既要搞建设又要谋生存,不停地垦荒地种树种地。

  相对来说,我父亲这代就好过多了。一毕业就到了林场,那时林场早已走上正轨,特别是到1994年成立保护区,国家有专项经费,他们也不用再种地了,主要任务变为保护和修复生态,我就是在那一年出生的,母亲也是林场职工,我们住在林场的一个平房小院里,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8·20风暴潮,让林场人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听父亲说,那时他正在检查站值班,一时间狂风暴雨,铺天盖地的海水席卷而来,冲垮了四河桥,灌进了检查站,直到与办公桌齐平。他跟站里的同事挤坐在桌子上,海水一波动就会打湿屁股,外面汪洋一片,有的地方水深达两米多,哪里也去不了,只能无助地焦急、等待。家里也进了水,桌椅都漂了起来,冰箱、电视都泡进海水里,妈妈抱着我只好躲到场区办公楼。翻滚的海浪接连不断,小小的办公楼就像飘荡在海上的一条小船,满载着林场人无限的恐惧和期待。那一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何其渺小,林木、田地全部被海水吞噬,林场人所有的一切全部归零。但是,风暴总会过去,他们并没有被肆虐的海水吓倒,灾后,自救迅速展开,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怀着对林场的无限热爱,我父亲成为一名义务护鸟员。他对保护区各种鸟儿都很熟悉,通过观察鸟的姿态、颜色,或听鸟叫声,就能知道是什么品种的鸟类。曾经,他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上级调查他们管理区域的鸟类种类、数量的时候,他的数据是最准确、最权威的。他每次出门巡视,都会带上望远镜和笔记本。二三十年来,他观鸟资料就记录了几十本,望远镜也用坏了十几个。

  周边群众对他都很信任,每当遇到偷猎的时候,人们总是第一时间通知他,谁发现有鸟儿受伤,都会抱到他那里治疗。他说,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反映湿地生态状况的“晴雨表”。这些年来,保护区对野生鸟类的保护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鸟类视频监控网络,能够适时掌握鸟类资源动态变化及分布信息。防护堤、输水渠、挡潮坝、生态鸟岛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让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鸟类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从小父亲就喜欢给我讲爷爷的故事、黄河的故事,现在我也成了喜欢讲故事的人。出生成长在人烟最稀少的入海口新淤地,但我的童年一点儿也不孤单,因为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千奇百怪的花花草草和野生动物的童话世界。长大后,我成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经常给孩子们讲黄河入海的故事,讲丹顶鹤、大天鹅、黑嘴鸥的故事。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新时代,新征程!我要把黄河生态文明的故事,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埋进孩子们的心中,与她们一起发芽成长,让黄河故事代代相传!(来源:理响东营)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