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位的“全家福”引网友共鸣(高清组图)

2013-10-18 09:18:00    作者:   来源:人民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马赛克效果 北京798 高清组 夹江县
[提要]在广东省深圳市横岗区一处出租屋,来自乐山市夹江县歇马乡甘溪村的农民工张社贵(左一)、张建芳坐在儿子和女儿的照片旁(2011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在四川成都市一家肉制品点,来自乐山市夹江县歇马乡民公村的农民工彭小容坐在自己女儿的照片旁(2011年12月6日摄)。

  在广东省深圳市横岗区一处出租屋,来自乐山市夹江县歇马乡甘溪村的农民工张社贵(左一)、张建芳坐在儿子和女儿的照片旁(2011年12月11日摄)。张社贵和张建芳2000年结婚,此前他们已经各自在外打工多年。2001年孩子刚满3个月,他们就带着婴儿和老母亲来到深圳打工,9个月后,由于经济压力大,老母亲带着孩子返回四川农村老家。由于回家过年花费太高,他们在外打工10年,只回过4次老家。其中一次还是因为孩子得了重病,夫妻俩临时请假回家。夫妻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还找了一份零工。看着小女儿头上因受伤缠上的绷带,张建芳忍不住掉下眼泪,她说亏欠孩子太多了。(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全家福”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刘杰在2011年拍摄的一组关于关怀留守儿童的另类组图:外出打工的父母与放大至“一比一”的孩子照片合影,表现出一种“团聚比分离更心酸”的情感。

  谈起拍摄初衷,刘杰告诉本网记者,因为自己居住在火车站附近,每天都能看到来来往往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这让他产生了解背后故事的冲动。“全家福”中的孩子是他在四川歇马乡找到的,拍好后再去他们父母工作的地方合影。

  “我把孩子的照片横竖各拍10张,一共100张,拍好后回到宾馆拼出来,”刘杰说,“最后做成等高和马赛克效果,体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团圆感。”

  刘杰表示,这组照片在北京798映画廊做过实体展览,也曾发表在四月风网站上。收获的反响很好,他尤其感动的是网友没有把焦点集中在拍摄方式上,而是与彼此分享各自的经历,他们有的曾经也是留守儿童,有的则在外出打工。“全家福”吸引来有相似经历网友的共鸣。

  “我本来也想到在城市广场的大屏幕展示孩子照片,或者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但沟通和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最后就采取的这种方式。”刘杰说。

  刘杰打算明年再去这些人的家中了解他们的近况。(记者贾玥)

  采访手记:

  《“全家福”》这个系列,是早些时候发表的《空凳子》专题的姊妹篇。《空凳子》侧重表现农村留守老人,《“全家福”》则以留守儿童为主题。

  这次采访的表现形式没有突出某个家庭的经历,而是着重呈现留守儿童与其打工父母面临的两难境地:相思两地,团圆无期。摄影师不是魔术师,无力在一夜之间让所有留守的孩子与父母团聚。但是,摄影师可以通过影像将这种另类的“妻离子散”形象化,让更多的读者切身感受到他们的处境。如果说,《空凳子》是通过“有” 表现“无”,通过空空的板凳表现远方的打工者;那么,《“全家福”》则是将两个空间合并到一个空间里,让相隔千里的孩子与父母“团聚”。是的,这种团聚比分离更让人心酸,不过这并不是为了揭人伤疤,而是揭经济社会发展后遗症的伤疤。

  2011年冬天,摄影师来到四川夹江县歇马乡,这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乡镇,距成都4个小时车程,多数山路只能容许一辆车经过。风景很美,心却是酸的。乡里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三分之二的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近的在成都,远的在广东、北京。有的孩子已经两三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摄影师先为一些留守儿童拍照,而后回到城市,找到孩子的父母,将孩子的照片放在父母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让处于不同空间的一家人,在一张照片里“团圆”。同时,孩子所处的乡村自然环境和父母所处的城市工业环境的对比与对话,似乎也在争论着“城市化”的功与过。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4000多万。换句话说,留守儿童数量已等同一个中等规模省份的总人口。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三大问题:生活、学习和心理。其中隔代教育和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有的受到欺负,自卑、自闭倾向居多,不愿与人沟通,有的甚至走上歧途。不少孩子与父母长年分居两地,虽然可以电话联系,但中国人感情普遍内敛,电话沟通多数是生硬套话,一些父母两三年才能见孩子一面,由此导致亲子感情疏远。

  “希望工程”实施已有20年,“有学上”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已经不是奢望。但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学校有了,父母“没了”;知识近了,亲情远了;收入多了,快乐少了。这是“后希望工程”时期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2.3亿农民工和5800万留守少年儿童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家庭中的两代人都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牺牲,城市亦应反哺偿还,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便捷生活与科技文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