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4 09:31: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1月13日,支付宝2013年度对账单正式面世,不仅能让每个用户直观了解自身开支状况和生活轨迹,同时也成为观察网络经济转型、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的新窗口。
网上支出呈现“东部腾飞、中西部崛起”格局
2013年网络经济带动的信息消费继续猛进。除“双11”天猫购物狂欢节创下的单日350亿元销售额,当天支付宝交易达1.88亿笔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数字外,支付宝年对账单显示,这一年用户人均网上支出(包含网上消费、转账、还款、缴费等)超出万元大关,稳稳站在了“万元时代”。
支付宝统计显示,2013年网上支出金额排名前五的省份名单和2012年相同,但名次发生了变化。广东反超浙江,重新夺回2013年网上支出最多省份的称号,金额占到全国总量的15.99%。浙江以12.17%屈居第二,紧随其后位列3至5名的是北京、上海和江苏。
按地区来看,2013年网上支出呈现“东部腾飞、中西部崛起”的格局。尽管沿海省份依然是网上支出的主力军,但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要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2013年,北京市的支付宝用户网上支出金额占全国的9.3%,同比增长84%,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18654元,缴费支出379元。
4303万余额宝用户共享17.9亿元收益
余额宝的诞生让2013年的支付宝变得与众不同,从支付业务起步的支付宝不再仅止于能花钱,它开始变得会赚钱。
自去年6月13日上线后,余额宝一路受到热捧,开启了全民理财的新时代。天弘基金和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短短半年有余,余额宝的客户数便达到了4303万,户均持有额4307元,其间累计为用户发放收益17.9亿元。
统计表明,余额宝用户的平均年龄仅有28岁,其中又以23岁的用户数量最大,达到205万人。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用户平均年龄超过30岁,其中北京以32岁居首。因为财富积累少,这些用户原本难以享受到传统渠道的理财服务,因而更能感受到投资收益带来的乐趣。
年度账单显示,在各省份中,浙江人的理财需求最强烈,自余额宝成立到去年12月31日总申购金额为全国最高的553.5亿元,江苏和山东分列二、三位。江苏省的余额宝用户数量排名全国第一,达330万。上海人均持有余额宝金额最高,达10563元,人均获得的收益也随之名列第一。
在北京,到2013年年底全市余额宝总申购金额为122.9亿元,其中男女用户数的比例为1.004 1。
边疆偏远地区用户热衷于无线支付
过去一年是移动支付狂飙突进的一年。支付宝年度对账单显示,作为行业领头羊,2013年移动端的支付宝钱包用户数同比增长547%,仅“双11”一天,支付宝的无线支付笔数就高达4518万笔。
用无线支付占整个交易笔数的比例来衡量的话,最热衷于无线支付的是那些边疆偏远地区用户。2013年,无线支付占比最高的地区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这里无线支付渗透率达38.3%。紧随其后的是西藏阿里地区,第三名是同样位于青海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事实上,移动支付排名前十的地区全部位于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几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2013年的移动支付开始打通线上线下,并就此打开了生活方式变革的大门。在这一年中,移动端的支付宝钱包除了网上购物、缴费和还款外,还化身移动生活助手,可以在便利店买零食、在出租车上付打车款、在电影院购票……
“县里人”年均网购80笔
如果有人告诉您,某个县里的支付宝用户2013年人均网上支出超过4万元,您信吗?别不信,这事就发生在浙江义乌。除义乌之外,人均网上支出达到2万、3万元的县还有一堆。
2013年的年度对账单首次公布了网络消费的百强县(市),其中浙江义乌、江苏昆山、江苏常熟、浙江乐清、福建晋江、浙江苍南、浙江瑞安、浙江慈溪、江苏江阴、江苏吴江位列百强县前十。
统计显示,百强县主要分布在苏浙闽三省,其中浙江最多,有36个。新疆库尔勒市尽管在百强县中忝陪末座,但能在全国2800多个县的比拼中胜出,已经出人意料。
据支付宝介绍,这些百强县的用户2013年人均网上购物达到80笔,“县里人”正享受前所未有的网络购物狂欢。除了在国内网站上淘,他们还积极参加海淘,其中江苏宜兴的用户最时髦,平均每100位用户中就有9位海淘客。
支付宝年度对账单项目负责人认为,这些百强县对网络经济的认知和强大的网上消费能力,不仅让人看到了三、四线地区的支付宝用户在过去一年持续壮大,也让人感受到了消费力量正快速下沉,并在县域这一扩内需的潜力所在地爆发。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