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3 08:56:00 作者:孙乐琪 来源:北京晚报 我要评论
近日,“最炫文言风”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变成了“富贾,可为吾友乎”, “女汉子”则被译为“安能辨我是雄雌”,甚至英文歌歌词“I heard that your settled down”也成了“已闻君,诸事安康”。网络流行语的“变脸”让文言文“红”遍网络,同时文言文的“加盟”也让网络流行语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了许多。
“吾与友皆愕然”,“甚累,不复爱也”, “汝何如停疗”……许久不接触文言文的人看见这些话,恐怕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联系起近来流行在网络上的“我伙呆”、“累感不爱”、“何弃疗”,是不是就让你恍然大悟了呢?不仅如此,连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诗歌和英国女歌手阿黛尔的歌曲,都纷纷推出了“古文版”。领略了言简意深的中国古代汉语营造出的优美意境,网友们纷纷惊呼“翻译太美”、“给母语点赞”。
在许多网友都被“最炫文言风”惊艳到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网友认为,所谓的“文言风”不过是白话文故作高雅、强装“文言味儿”,甚至“连文言句式都不是”。更有专家表示,这不伦不类的“文言风”并未拓宽汉语的边界,恐怕它们难像“山寨”、“团购”、“潜规则”那样被纳入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且必然短命如昙花一现。更令人忧虑的是,语言的简单化将引起思想的简单化。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白岚玲认为,任何语言都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反映,不能剥离社会现实来谈语言属性。因而,类似于将民国小学生作文与当代大学生论文做比较,并认为前者更有文化含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同的语言氛围决定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这并不能说明谁更有优越性,语言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而“最炫文言风”这种“于庄严中见诙谐”的文化现象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不仅能够提升网络语言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能够唤起国人内心深处对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因而这种现象是利大于弊的。(实习生孙乐琪)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