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老翁25年通过标本制作让鸟儿“重生”

2014-03-07 09:23:00    作者:刘硕 姚友明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胡振涛 标本制作 重生 鸟儿 婆家
[提要]走进吉林省辉南县退休教师胡振涛的家,如同进入了一座鸟类博物馆,柜上、墙上、书桌上,随处可见的鸟类标本栩栩如生。”  在辉南县生存的430余种鸟类中,20多年来,胡振涛已制作了其中300多种鸟类标本,当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各种标本摆满了他60平方米的房子。

  新华网长春3月7日电(记者 刘硕 姚友明)走进吉林省辉南县退休教师胡振涛的家,如同进入了一座鸟类博物馆,柜上、墙上、书桌上,随处可见的鸟类标本栩栩如生。

  “这种鸟外号叫‘臭姑姑’,学名叫戴胜,吃害虫可是一把好手……”,在亲手制作的鸟类标本前,今年已八十高龄的胡振涛精神矍铄。25年来,他耗资数万元,制作各种鸟类标本700余件,堪称“吉林民间鸟类标本制作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辉南县某中学副校长的胡振涛,看到生物课堂上老师们的讲授枯燥无味,便和教师们一起摸索制作标本,通过合法途径购得鸟类、蛇、家禽等动物尸体,让它们在教师们的妙手下重现“生机”。

  1989年,胡振涛退休,这也成为他鸟类标本制作生涯的起点。起初,他到市场上买死鸟制作标本。后来,很多人发现他有这个爱好,捡到死鸟便直接送到他家。胡振涛说,做标本的时候,想着它们飞翔于山林田间的样子,心里很难过,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还原这些鸟儿在大自然里的真实姿态。

  在胡振涛的感染下,老伴法乃琴原本对标本制作技术一无所知,但胡振涛愣是把她培养成了一名标本制作“专家”。“做标本就好比绣花,但我的眼睛有些花了,解剖、缝合时得戴着花镜。鸟的皮很脆弱,必须要很小心”,法乃琴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振涛夫妇开发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工具,从市场上买回的小珠子成了鸟儿的眼睛,裁纸刀、别针等成了制作标本的“法宝”。两片小钢条、一块小木板搭成的标本底座,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摆起来却很结实。

  胡振涛告诉记者,制作材料虽然大多简单易得,但日积月累下来,花销着实不小,单单是支撑标本的小钢片,每年就要用掉千八百条。“这些年做标本的花费至少有五六万元,我和老伴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相当一部分都用在了标本上。”

  在辉南县生存的430余种鸟类中,20多年来,胡振涛已制作了其中300多种鸟类标本,当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各种标本摆满了他60平方米的房子。为了使这些标本发挥更大作用,2012年,胡振涛将其中的400余件捐献给了市科技文化中心。

  鸟儿“飞”走了,胡振涛就像送别远行的孩子一样,心中既有些不舍,又为它们有了新归宿感到高兴。

  捐献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胡振涛又制作出各类标本200余件。每逢“爱鸟周”等机会,他和老伴都会把标本带到学校,为学生讲解鸟类知识和保护常识。“我做标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爱鸟、护鸟知识”,胡振涛说。

  虽然年已八旬,但胡振涛并不打算停下制作鸟类标本的脚步。眼下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这两年制作的200余件标本找个“婆家”,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保护鸟类的事业。“我虽然老了,但我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心一点也没老”,他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