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首份4G成绩单无惊喜 联通电信追逐下4G压力凸显

2014-03-25 08:47:00    作者:龚雯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联通 中移动 中高端 成绩单 电信巨头
[提要]中国移动20日公布了4G首份成绩单———截至2014年2月底4G用户数为134万,这是中国移动首次公布4G用户数。东方证券分析师周军认为,中国联通新套餐体系设计资费价格具备竞争优势,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其利用原有的品牌优势加强营销,促进移动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20日公布了4G首份成绩单———截至2014年2月底4G用户数为134万,这是中国移动首次公布4G用户数。恰巧,中国联通日前公布了“4G/3G一体化套餐”,自此,三大电信巨头正式打响了4G用户争夺战。

  业内认为,中国联通看似动作比较慢,但其资费价格、终端数量等都具备竞争优势。反观中国移动起步早,却免不了市场遇冷,再加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追击,未来将继续承压。

  2013年2月初,中移动开始4G试商用,并于2013年12月获发4G牌照(TD-LTE技术)并率先开展4G运营。有分析认为,中国移动抢跑那么长时间,加上苹果的“明星机”效应,这份134万的成绩单并不算很惊喜,这或许和4G消费市场的培育、网络资费、终端数量等等都有关。

  从三家电信运营商均已公布的4G资费来看,中国移动的“起步价”最高,“4G飞享套餐”最低档88元,包含400M数据流量和200分钟主叫,中国联通“门槛”则是76元,含400M数据流量和200分钟国内语音、可视电话拨打分钟数。

  以每月数据流量1G为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4G上网卡资费均为70元。而包含语音和流量组合的套餐,中国移动为238元(1G数据流量、1000分钟主叫)、中国联通只有136元(1G数据流量、500分钟语音)。

  记者采访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中移动认为238元(1G数据流量、1000分钟主叫)“有点贵”。

  东方证券分析师周军认为,中国联通新套餐体系设计资费价格具备竞争优势,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其利用原有的品牌优势加强营销,促进移动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还有市场观点认为,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链成熟度上,主流手机商中高端产品都将会支持联通的4G,并且向下兼容WCDMA3G网络,因此中国联通在3G时代的终端优势依然可以延续到4G时代。

  市场除了看好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有的TD-LTE外,更关注后期申请的LTE-FDD。LTE-FDD和TD-LTE都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两者相互融合并共同发展已成为未来全球移动通信产业的趋势。我国目前只发放了T D-LTE牌照,但是工信部早前已表态,将根据企业申请,依据相关法定程序,批准相关企业开展LTE-FDD网络技术试验,并将在条件成熟后,发放LTE-FDD牌照。

  中国电信已明确表示,正在申请LTE-FDD试验牌照,同时将集中在重点城市扩大及加厚网络深度覆盖,并加快推进天翼4G手机产业化。中国联通则表示,未来将继续巩固和扩大在4G时代的差异化优势。

  招商证券研究认为,对中国联通而言,LTE-FDD是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获得这张牌照后,可凭借传输网上的提前布局迅速部署LTE-FDD网络。4G时代,联通将坐拥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WCDMA与LTE-FDD制式,网络优势依然存在。

  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说,目前基本格局是LTE-FDD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这意味着在设备成本、终端价格、网络部署经验、网络优化经验上,目前还是LTE-FDD占据了主导地位。TD-LTE要成为主流,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

  对于“快人一步”的中国移动而言,由于3G发展欠账太多,会造成用户无法使用4G网络时,很多地方不是落到3G网络中,而是回到2G网络,这样的体验会比较差。

  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与电信、联通相比,由于3G网络的劣势,中国移动对OTT是比较排斥的态度。但从现状已可清楚看到,移动自己独立操盘、自己发布手机或与手机厂商合作,都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

  财报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实现净利润1217亿元,同比下降5.9%。

  付亮认为,中国移动必须看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在4G时代,电话和短消息边缘化趋势明显,富媒体模式能延长生命周期,运营商的收入增长,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互联网管道(包括有线和无线)及管道上服务的增值,那里才是主战场。第二,即使只考虑“融合通信”,运营商也应看到,成功的关键不是预装了多少手机,而是搭起了多大的舞台,吸引了多少互联网公司参与。吃独食的时代已经过去,吃独食意味着速度慢,而慢就会被动。(记者 龚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