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德缺失与考量

2014-04-22 09:21:00    作者: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孝爱 精神基因 道德修养 道德需要 乡村干部
[提要]现状: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老人、儿童留守农村,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极大挑战。善行义举四德榜山东经验推向全国   效果:山东通过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发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讨论。

  现状: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老人、儿童留守农村,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极大挑战。例如,一些困难家庭的年轻人不堪忍受贫穷、疾病等重负,抛弃孩子、老人,“离家出走”或久在外而不归,不承担对子女、老人的抚养赡养义务。再者,随着城市近郊农村土地被开发,征迁补偿给农民带来巨大的财富积累,不少农民一下子暴富,传统的生活习惯不再存在,很多人的精神生活随之十分空虚,一些人每天聚众打麻将甚至赌博,城镇化带来的道德观念冲击更为深刻。

点亮村庄的道德之灯

  举措:乡村道德需要革新,既要将现代文明元素注入乡村道德建设,又要引领新乡村文明,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重庆南阳村建起了第一份道德档案。山西“民主村”理事会来当家。重庆羊桥村用“乐和”实践酝酿乡民幸福感。广西“乡村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这些点亮道德之灯的村庄用各自的举措告诉世人:惟有依靠群众才能将道德建设工程延续下去,才能让群众从自身参与中认知、受益,感悟。乡村道德建设之路就在脚下。

  “善行义举榜”提升村民道德素质

山东两万个善行义举四德榜 为“身边好人”树碑立传

  做法:山东“四德”工程建设的试点和探索起源于莱州市。06年莱州做了一项社会调查,家庭赡养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当地党委、政府开始探索推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即“孝德”、“诚德”、“爱德”、“仁德”。

善行义举四德榜山东经验推向全国

  效果:山东通过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发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讨论。目前,淄川“四德榜”已实现全覆盖,70万人签订道德承诺书,而在荣成,每位公民都有一份“诚信身份证”,在全省各地形成了“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就上榜,好人有好报”的浓厚氛围,下一步在全国城乡基层广泛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善行义举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善行义举榜是中国传统教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很好平台,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抓手。有了这样的平台,也就有了可依赖的建设路径;有了这样的载体,也就有了可持续的培育和践行的动力。

  探寻“以榜建德”的实现路径

重庆“乡村慈孝讲堂”村民在故事中感受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渝北区自古崇德重孝。“慈孝之乡”古路推出乡村慈孝讲堂,走村串户讲述当今孝心好儿女的感人故事,弘扬传统美德。不仅有个人在生活中的孝道故事,也有孝道电影的拍摄宣传。渝北区用各种形式宣扬慈孝文化,弘扬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培育了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微点评:母亲抛家出走,父亲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而不能尽孝于跟前,如果九岁女童没有用她孱弱的身躯撑起自己贫寒的家,恐怕家中的老人已是无人过问郁郁而终。也唯有她才能给予年迈的祖父母那一丝丝的温情。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尽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

蒋巷村让村民在“村规民约”中提升道德修养

  40多年前的蒋巷村是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瘟疫横行。如今的蒋巷村将民主权利融于“村规民约”中,以奖励制度促进村民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用“率先争先”的精神激励村民,用先进文化熏陶每个人,以现代文明提升人的素质,把孝爱传统贯穿在制度中,用民主方式规范村民行为。蒋巷村不懈地努力提高了村民素质,推动了村风文明,更促进了社会和谐。

微点评:孝老敬亲原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不过在物欲充实的当下却需要法律制度来约束。“全国文明村”蒋巷村以“率先争先”为核心内涵的蒋巷精神激励人,用先进文化熏陶人,用现代文明提升人,用孝爱传统教育人,用民主方式规范人。制订并实施《村规民约奖励制度》,不仅成为民主管理的鲜明特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保障,更是构成蒋巷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底色。

银川市兴庆区张贴道德“红黄蓝榜”践行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银川市兴庆区在乡(镇)、村张贴道德“红黄蓝榜”,从邻里乡亲的身边人、身边事找到了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在实践中组织开展“道德之星”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在道德榜单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批“和谐家庭”和“文明村镇”。下一步,兴庆区将道德“红黄蓝榜”从农村引向城市,延伸道德“红黄蓝榜”内涵,使其成为“宁夏好人”的评选平台。

微点评:“红黄蓝榜”上的道德公约“晒”出民风新气象,全民皆“上榜” 不仅引导村民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传统美德也对乡村干部的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一张榜双重起效,既显现了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发展景象,又使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氛围浓厚、各项事业有序发展。延伸道德内涵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往期回顾

乡村路实现小康梦

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

相关专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