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10:07:00 作者:屈芳 来源:河南日报 我要评论
上蔡县文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魏华伟。
□本报记者屈芳本报记者史长来摄
青春,美好而珍贵的字眼。对待只有一次的青春年华,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008年9月,魏华伟从清华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和很多高学历的同龄人不同,他背着行囊走进了上蔡县文楼村,一个被称为“艾滋村”、因为病魔阴影而长期发展艰难的地方。
在这个有人“绕着走”的村庄,年轻的硕士魏华伟沉下身、静下心,做了一名村官,至今已有5年半。
5年间,文楼村人均年收入翻了近一番。前年,村里新成立了小剧团、腰鼓队。也是从前年起,这个有名的“老上访村”没再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
群众都说,文楼变了,文楼人的笑声多了。魏华伟说,这变化,让他觉得青春无悔,选择无悔。
文楼村来的年轻人
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勇于担当的青春
从上蔡县城向东南3公里处便是文楼。在村委会门前柳荫下聊天的老人、牙牙学语的孩童,让文楼的春日午后安宁平和。
魏华伟骑着那辆骑了5年的旧电动车来见我们。如今不少村官都坐上了“四个轮子”,魏华伟却始终守着这个“电驴子”。他解释,骑着它走村串户,乡亲们打个招呼,或自己想跟哪个村民唠嗑了,脚一撑就能停下来,方便、随意。
黑黑的脸庞,壮实的身板,如今的魏华伟,和当初的“书生”模样确实大不相同了。
魏华伟是当年高考的全省文科状元。本科在武大、硕士在清华,这个从驻马店市遂平县城一路“考”到顶级高等学府的高才生,拥有在大城市谋求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也正因此,2008年的选择,让他一度成为新闻人物。
那年他30岁,而立之年,大好年华。
那年也是国家开始在全国选派大学生村干部的第一年。魏华伟主动放弃在北京的就职机会,成为全班30多个同学中唯一的“村官”。
有人钦佩,有人祝福,有人不解。网上现在还能搜到当年网友们对此事的点评跟帖。
时至今日,“为什么选择当村官?”仍然是魏华伟常被人问起的“老话题”。
“我明白问题后的‘潜台词’——你犯傻吗?你觉得亏吗?你不后悔吗?”魏华伟说,“可我始终认为,‘亏’和‘傻’,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他反问那些问他的人:“如果所有的高学历年轻人都留在了城市,那么农村怎么发展?”
而更深刻的心路历程,他在下基层前的一次毕业生座谈会上表达得很清晰:“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众、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勇于担当的青春——就这样,魏华伟来到了文楼村。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