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绝非单纯心理问题

2014-06-23 16:10:00    作者:卢文洁   来源: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心理问题 抑郁症患者 躯体症状 抑郁情绪 药物治疗
[提要]而抑郁症并非单纯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些抑郁症没有明显抑郁情绪,反表现为躯体症状。他还提醒抑郁症患者,切莫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切莫随意停药,建议做好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用的准备。

  有些抑郁症无明显抑郁情绪,反而表现为躯体症状

  近两个月来,连续多名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辞世,让世人为之扼腕的同时,亦让抑郁症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现实中不少人对抑郁症不甚了解。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指出,10%~15%的抑郁症患者会自杀,抑郁症是各类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而抑郁症并非单纯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些抑郁症没有明显抑郁情绪,反表现为躯体症状。

  心情不好≠抑郁症

  现代人经常有情绪困扰,有些人疑惑自己经常心情抑郁会否发展为抑郁症。对此,潘集阳指出,心情不好,出现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失眠等有可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或一过性症状。但抑郁障碍(即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等则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与正常情绪变化相比,抑郁症等导致的病理性情绪变化更持久,程度更严重,并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经治疗一般难以缓解。

  潘集阳表示,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症状需持续至少2周,患者每天大多数时间心境抑郁,兴趣或乐趣减退甚至丧失,并有以下至少2项状况:显著体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躁动或迟滞;虚弱或精力不足;感觉没有价值感或过度自责;思考能力减弱;反复想到死亡。

  抑郁症≠心理问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所致,更有不少职场人士认为,抑郁症是性格软弱的表现。对此,潘集阳表示,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

  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会出现萎缩,但通过药物治疗,这种萎缩有可能被减缓或逆转。现代医学倾向于认为人的性格表现与大脑神经递质有关。大脑神经递质是负责在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它的异常将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网络传递的异常。

  不过,心理刺激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也有诱因的作用。

  有些抑郁症没有抑郁情绪

  潘集阳指出,有些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反而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例如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心慌胸闷、恶心呕吐、性欲减退、阳痿等,这种非典型性的抑郁症具有隐匿性,误诊率很高。

  为此,当患者有躯体症状,经详细检查,没有发现相应器质性病变时,应考虑是否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所致,可以到精神心理专科咨询求诊。

  抗抑郁药物需长期服用

  许多人都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心怀恐惧,不少人更认为抑郁症能单纯靠心理治疗治愈。

  潘集阳指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是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手段,但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是有限的,对于轻度的抑郁症也许单纯的心理治疗可以解决,但是中、重度的抑郁症肯定需要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是可控的,患者不需要过分担心。

  他还提醒抑郁症患者,切莫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切莫随意停药,建议做好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用的准备。抑郁症复发风险很高,患者不坚持服药是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患者第一次发病,药物治疗至少应持续一年;再次复发,且期间间隔超过半年,需坚持两年以上药物治疗;复发三次以上,则建议终身服药。(记者卢文洁)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玉青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