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
凌晨3点39分,夜色依旧深沉,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专属微信群里,一条紧急消息骤然打破宁静:“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一名急性胸痛患者,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急需转诊!”寥寥数语,宛如一道战斗指令,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跨院救援就此拉开序幕。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先救治、后补流程’推进!”指令下达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医护人员瞬间进入状态。急性心梗救治,分秒必争,而高效救治的第一步,便是让信息跑在患者前面。胸痛中心迅速与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实时沟通通道,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微信群同步接收患者的心电图、肌钙三联、心肌酶谱等关键检查数据。5分钟后,病情评估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方案初步确定——此时,患者还在转运途中,救治的“提前量”已充分到位。
与此同时,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多科室协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介入诊疗中心接到“一键启动”指令后,医护人员火速从家中赶往医院,15分钟内完成了血管造影机调试、手术器械清点与准备等一系列工作,只待患者到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则提前备好除颤仪、急救药品,守在急诊入口,确保患者抵达后无缝衔接救治流程。“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准备先行”,这套成熟的协作模式,为后续救援抢下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凌晨4点16分,载着患者的救护车呼啸而至。早已等候的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将患者直接推送至准备就绪的介入诊疗中心,全程毫无耽搁。然而,就在即将进入手术环节的瞬间,意外骤然发生:患者突发抽搐,意识瞬间模糊,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急剧跳动,赫然显示“室颤”——这是急性心梗患者最凶险的并发症,堪称“死亡信号”,每延迟一秒,生命就多一分危险。
“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准备200J电除颤!”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沉着冷静,指令清晰,动作果断。按压、除颤、观察生命体征,一系列规范的急救操作流畅进行。仅1分钟后,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逐渐平稳,患者心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意识也逐渐恢复——这场在“生死关口”的紧急处置,为后续手术牢牢守住了生命的“窗口期”。
随后,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迅速接力。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医生迅速定位到堵塞的血管,并精准植入支架。凌晨4点45分,当血管造影图像显示心肌血流成功恢复的那一刻,介入诊疗中心的导管室内响起了一阵轻而有力的欢呼声。从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发起转诊需求到堵塞的血管开通,仅用时66分钟;到达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后,D-TO-W时间(指胸痛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治疗的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段)仅为29分钟。
术后,患者的胸痛症状明显缓解,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逐步平稳,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次能从‘死神’手里抢回患者,离不开两家医院的无缝联动。”参与救治的医生感慨道,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快速识别重症、及时发起转诊,为救治争取了前置时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高效衔接、精准施救,让每个环节都“零延误”,正是这环环相扣的配合,为患者筑起了坚实的生命防线。
事实上,这样的“生死时速”救援并非偶然。近年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始终致力于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通过转诊会诊中心,医院搭建起跨院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协作平台,使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紧密协作,形成强大的救治合力。
未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转诊会诊中心将进一步深化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协同合作,精研流程细节,完善救治机制,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更高效的整合与利用,让优质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延伸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以专业力量织密群众健康的“防护网”,用速度与温度为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
初审编辑:唐梦琳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