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
大众网记者 唐梦琳 李欣 东营报道
6月26日,东营职业学院2025年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处处长赵云华,东营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周秋红,东营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招生负责人张全庆共同介绍东营职业学院2025年招生工作的有关情况。
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校”。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产教融合50强、服务贡献50强。2024年学校以全省第3名的优秀成绩通过首轮国家“双高计划”评价验收,办学实力跃升至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万人,教职工1070人。设有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能源装备制造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数字财金与管理学院、信息与未来技术学院、生态与生物学院、文旅康养与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和1个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的航空学院。
建设智慧人文校园,育人环境大幅提升
学校坐落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东营市是胜利油田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炼化基地、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全市有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蝉联山东第一,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强保障。东营职业学院位于东营市城市中心区,学校拥有12000㎡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学校聚焦学生成长全过程,构建入学、学习、生活、成长、就业、成才的评价链条,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一生一库”智慧评价系统。建成“东职即时办”平台,创新微网格治理模式,获评高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典型院校。实施学校全光网改造提升,获评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单位。
坚持以产定教,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
锚定服务端牢“能源饭碗”“粮食饭碗”,与黄三角生态治理和高效发展相适应、与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相匹配、与东营“8+20”产业体系精准对接,建成石油化工技术、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等10大专业群。汇集多方资源联合开发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建设实践基地,依据工作场景建设教学场景,依据生产项目重构教学内容。一体推进教育教学与现代产业文化、现代信息技术、真实生产场景“三项融合”,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海克斯康等开展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017人。获评全国资源建设优势学校。
聚焦国家战略,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
聚焦服务胜利油田和东营万亿级石化产业,建成山东省化工类首轮“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牵头建设高端化工联合体共同体4个,建成万华等产业学院3个、产业创新研究院3个,为区域286家规上化工企业培养了50%以上技术骨干。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建有氢能产业创新研究院、新能源电池与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全面提升实验实训条件,建成全国石化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聚焦服务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和山东900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建成全国首个盐碱地特色农业专业群,入选山东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深耕盐碱地办学30年,11名教师入选国家盐碱地中心院士工作团队。
提升教师能力,锻造高素质“双师”团队
学校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开展“三说”活动,全员入企实践锻炼,特聘大国工匠等技能人才416名。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技术能手等66人次,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创新团队等12个。拥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博士等1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380人。建成省级博士创新工作站1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8个,联合开展生产性实践项目30余个。
聚焦新质生产力,开辟产教融合新赛道
秉持“产教融合立校、科教融汇强校、创教融通兴校”的发展理念,深入构建“引企、引产、引技、引匠”入校、“送教、送生、送技、送训”入企的“四引四送”发展体系,努力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建设首个区域高校新质生产力协同创新示范园,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卓越工匠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级数智化发展水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央企共建“班·墨学院”、海外工程技术学院、山东—老挝职业教育共同体。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生源质量也在逐年提高。2025年,东营职业学院设置招生专业44个,面向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招生计划5800人,其中春季高考招生1200人。目前,学校坚定“三步走”战略,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坚持特色、乘势而上,全力创建高水平技能型职业技术大学。
初审编辑:康梦芸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