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8 08:4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长友参加山东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特派记者 尹海洋 摄
大众网北京3月6日讯(特派记者 姜洋 马俊骥)今天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长友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2013年,东营十件民生实事年度计划全部完成,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结合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东营市将“把民生小事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全面铺开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民生小事是头等大事,医疗住房就业保障民本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依然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就业、收入、社保、住房保障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改善民生,民生小事就是头等大事。”申长友介绍说,为尽快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东营市推进医疗保险全覆盖,调整实施新医疗保险待遇政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异地联网结算范围由去年的21家医疗机构扩大到90家。“我们要做到像总理所说的,‘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难题’。”
报告提出“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申长友说,东营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东营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心城棚户区改造等改善城镇困难群体住房问题。”东营市委市政府还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住房保障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35个15097套,基本建成6712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到户398户,任务完成率为221%。”
“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013年,东营市新增城镇就业4.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2万人。”申长友介绍说,为鼓励创业,2013年东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46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通过一系列举措,直接扶持创业6906人,带动吸纳就业1.83万人。2014年,东营市还计划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以上,扶持创业5000人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积极推动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转变,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40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80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360元,全面铺开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6处养老机构、30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0处农村幸福院、3处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年内新建保障性住房1.13万套,建设61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黄河南展区旧村拆迁改造工程
当好“蓝黄”战略桥头堡,“双轮驱动”创新优化升级
“报告指出,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为东营市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方向指明了方向。”申长友说,东营市的产业调整升级要新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在大力改造提升石化、橡胶轮胎、造纸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壮大石油装备、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扶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申长友说,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获准组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4家,院士工作站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49%。”
“基于东营近年的迅速发展,良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只要在产业转调升级上做好文章,东营将充分发挥国家‘黄蓝’战略的桥头堡作用,实现新一轮的科学跨越发展。”申长友说。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5处省级湿地公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被列为重要内容。“在东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申长友坦言,东营石油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节能减排的压力大,能耗下降空间很小。
申长友介绍说,作为全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一年来,东营已经实施环保重点工程76项,取缔土小污染企业182家,全年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7个,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16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61个。“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12.4万亩,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10万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申长友说。
2014年东营将继续加快造林绿化,实施沿海基干林带提升工程,将建设5处省级湿地公园,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继续开展城区建设扬尘治理集中行动,加快淘汰黄标车并实施区域禁行,完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对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东营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