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微信代购买到假货 “朋友圈”该如何自处?

2014-06-11 08:4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综合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朋友圈;东营;生意圈;避风港;早安山东
[提要]齐鲁网6月11日讯“人生就像微信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东营市民明先生说,“我微信里边大约有七八十个好友,光做代购的就有十来个。东营市民杨女士表示,“朋友圈应该是纯净的私人空间,掺杂了这些广告,感觉变味了,这些刷屏也让人感觉非常讨厌。

  大众网东营6月11日讯 “人生就像微信朋友圈,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好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调侃的正是当下流行的“朋友圈”代购现象。一个微信号、配上商品图片信息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一家零成本的“微店”便开起来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朋友圈”渐渐变成了“生意圈”。

  东营市民明先生说,“我微信里边大约有七八十个好友,光做代购的就有十来个。每天打开微信,一看朋友圈更新,就跟逛超市一样。”

  记者在微信搜索中输入代购关键词,出现的近百个微信公共账号店铺让人目不暇接。而打开微信朋友圈,几乎都能看到圈里刷屏卖阿玛尼、GUCCI等奢侈品及物美价廉的韩国“东大门”服装的,这些货品价位只是正品实体店的2-3折。东营市民陈先生说,“主要就是这里的东西非常便宜,其实还是为了方便。”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这种新兴的“微经济”感冒。东营市民杨女士表示,“朋友圈应该是纯净的私人空间,掺杂了这些广告,感觉变味了,这些刷屏也让人感觉非常讨厌。”

  不仅如此,微信“圈”已成了高仿货的“避风港”。东营市民唐女士上个月通过在微信做代购的老同学买了一瓶粉底膏,可货到之后,她发现不对劲。“我要求她退货、退钱,但是她死不承认自己的质量有问题,也不好意思闹得太难看,但我以后再也不相信微信圈里朋友代购的事了,太不靠谱了。”

  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店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买家对店主的信任。可是,一旦出现商品质量问题或拒绝履约等消费纠纷,消费者很难维权。

  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剑坤建议,“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了解清楚对方的真实姓名,保存好自己的聊天记录、购买记录以及相关的交易凭证,这样就相当于给自己签订了一份”电子合同“,为将来发生纠纷时留存了相关的维权证据。”

    扩展阅读:“朋友圈”的自我桎梏

    1,社交属性越来越弱,媒体属性越来越强。如上所述,朋友圈原创内容越来越少,转发越来越多,而转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某一种推广目的(小编还有一个看法:社会化网络上所谓“分享”也是一种假象,人们分享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自我,潜台词无非都是“我喜欢这组图”、“我想去这里旅游”等等)。很多网友都说自从用了朋友圈之后微博就用得少了,微博的活跃度下降也是一个明摆的事实,问题是:如果这两个产品一个定位于私密社交,一个定位于社会化媒体,为什么会出现冲撞呢?肯定是其中某一个界限模糊了,如无意外,模糊的这个就是朋友圈。

    2,内容低质。如上述两位用户所说的一样,要么是吃喝拉撒睡,要么是没玩没了的自拍。似乎大家一说微信是“私密社交”,都是熟人不用顾及形象,对自己的言语和状态也就越发不加斟酌,毫无营养的也直接发送。这些状态用户本人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对别人来说就是纯粹的信息垃圾。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又要发生作用。

    3,社会化媒体里永远都是不会说话的大多数围观话说得漂亮的少数,而在私密社交中,大家都被放在“朋友”的位置取得了平等的发言权。可是高谈阔论的人没有了观众,念叨吃喝拉撒的人对别人造成了信息困扰,这怎么看都是一种维持不了多久的机制。从朋友圈的发展路径小编能看到:私密社交这种产品形态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它的私密性最终要么是被用户数量冲淡,要么是被媒体内容冲淡。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