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赵静
编者按:
东营,这片渤海之滨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宝藏,更沉淀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他们中有亲历枪林弹雨、见证民族崛起的抗战老兵,也有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是退役军人,更是新时代的奋斗榜样。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开设《寻访东营老兵》专题,讲述东营老兵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记者 李明宇 东营报道
晨光穿过百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窗户,72岁的葛仁卿站在台前,腰杆挺得笔直。当“周家连”的故事从他洪亮的嗓音中流淌而出,台下居民的目光里映着烽火岁月的剪影——这是他第252场宣讲,也是他作为“红色播种人”的又一个寻常清晨。
侦察兵的烙印:把“刻苦”刻进骨子里
1953年深秋,葛仁卿出生在山东莱西一个军人家庭。他从小听着父辈的军旅故事长大。1973年12月,他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一个好兵,就得刻苦。”
侦察兵是“炮兵的眼睛”,测算坐标的精度直接关系到战场胜负。野外训练时,冲锋枪、望远镜、计算盘加起来近20斤,葛仁卿背着它们在山上反复奔跑,直到坐标数据能像刻在脑子里一样精准。凭着这股劲,入伍第二年他就当上侦察班长。他所在班的计算速度在全团比赛中次次拿第一,那股自豪劲儿,如今想起来还让他觉得热乎。
退伍前,他把实战经验写成《怎样做好侦察班长和科学使用计算盘》,没想到后来成了教导队的教材。那时他就明白,好经验要传下去,就像战场上的接力棒,不能掉在自己手里。
从党务尖兵到宣讲新兵:把讲台当作战场
1978年退伍后,葛仁卿到胜利油田工程院做党务工作。军装脱了,但军人的较真劲儿没丢。写材料、上党课,哪怕是给三四百人讲课,他都坚持手写演讲稿,一个字一个字抠。后来他获评中石化优秀党务工作者,其实就靠两个字:踏实。
2013年退休时,他以为人生会归于平淡,殊不知,他在宣讲台上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记得是2021年2月,社区孙书记说缺百姓宣讲员,我就想起当年讲党课的经历,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记得第一次试讲,我手直抖,汗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就像当年第一次上战场一样紧张。”葛仁卿这样说道。
由于胶东口音重,他就对着收音机练普通话,记性不如从前,就在小树林里边走边背,常常半夜想起卡壳的地方,爬起来接着琢磨。一篇稿子从搜集资料到配合PPT打磨成型,最少要两三个月。但当看到台下听众聚精会神,掌声一次次响起,他知道:这里就是他的新战场。
流动课堂里的薪火:让红色故事住进心里
有次在校园宣讲,葛仁卿问孩子们“幸福生活从哪来”,稚嫩的声音齐声说“不知道”。那一刻,他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他突然明白,红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胜利四小的一个男孩把他的宣讲视频发给妈妈,没想到男孩的妈妈是幼儿园园长,特意邀请他去给老师们讲课。“这些身边的英雄故事,我们竟然不知道”,她的话,更坚定了葛仁卿的信念——宣讲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几年,他编写了50余篇宣讲稿,从《我和王杰是邻居》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都是孩子们爱听的故事。葛仁卿又挖掘了《大胡子连长李文学》等本地英烈事迹。只要学校、社区需要,他拎起包就走,就像当年接到作战命令一样。
有人问他,都72岁了,腿脚不利索还跑这么勤,图啥?他常常这样回答:“只要手能写、嘴能说、腿能走,就一直讲下去。”从侦察兵到宣讲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信仰。就像他的宣讲理念:真情传播,真诚践行。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他在故事里寻找初心,听故事的人在岁月里续写使命。
如今,他的“老兵流动课堂”还在继续。只要这颗心还在跳,红色的种子就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芽。
初审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