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五届文博会 着力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2014-08-28 10:2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博会;旅游演出;文化创意产业;目的地;文化气质
[提要]8月28日,由山东省旅游局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故都、天下泉城、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集体亮相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儒风国学 齐鲁圣地 http://tour.dzwww.com/lyzt/rfgx/

  8月28日,由山东省旅游局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故都、天下泉城、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集体亮相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的主题是“转型升级 融合发展”,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正是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推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南侧的展馆,主要采用蓝色和白色,以“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为主题进行了特装设计搭建;布展重点呈现与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相关的宣传图片及旅游特色商品。展会期间,展馆将每天组织与目的地品牌相关的地方曲艺进行小型旅游演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知识现场有奖问答等各类互动活动,从多个角度加深参展观众对于十大品牌的体验。继今年五月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炮打响,这是“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在省内的首次亮相。

  据了解,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作,连续六年召开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截至去年年底,全省重点旅游项目累计投资5800多亿元,一批 像青岛海泉湾、泉城极地海洋世界、方特欢乐世界、封禅大典等体量规模大、文化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建成开业,有力地助推了全省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但与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相比,休闲度假类产品少,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为顺应新兴的现代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山东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推动全省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山东省旅游局深入挖掘全省文化资源,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创新推出了这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是省旅游局在广泛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今年年初,省旅游局组织专家对全省重大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精心梳理,整理出齐鲁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水浒文化等20类文化旅游开发板块,并在此基础上,策划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是对这些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精髓的提炼。

  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我省继全国首个文化旅游品牌“好客山东”之后推出的全新区域品牌项目。作为山东旅游的又一次创新,十大品牌旨在推动省级品牌落地,进一步拉近游客和山东的距离。“天下泉城”、“亲情沂蒙”等品牌,对所在主体城市或区域的独有“文化气质”进行了拓展,为原有品牌赋予新的内涵,使之丰富与提升,更加适合旅游消费市场对品牌的新要求。与此同时,近些年,越来越多跨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和旅游内容的整合,转化成为能与现代人休闲度假观念相共鸣的一系列旅游产品。将这些产品及时纳入“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向国内外重点推介,有利于提升这些产品的整体规划、建设、包装能力,也将进一步释放我省旅游消费潜力、提升全省旅游发展竞争力。

  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顺应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游客正在经历由团队向散客、自驾出游的转变;在旅游需求上,开始由观光游览为主向有特色、有文化、具有惟一性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深度游转变。这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融入了对研学旅行、特色养生、慢游等新业态、新趋势的思考,在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完善接待体系方面,也分别提出了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城际铁路、观光通道或旅游专线建设,加快机场、停靠港建设,增开国际航班、航线等具体措施,是对原有产品和品牌的系统化、规模化。

  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所代表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山东旅游提档升级和培植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将产生巨大的价值。我省将加大对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中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融资水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统筹推进,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品牌建设的强大合力。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好客山东”品牌引领下,显著提升这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