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旅游系统迎“改革关键年”

2015-01-13 09:01:00    作者:刘英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旅游企业 旅游合同 旅游融资 旅游系统 旅游集散中心
[提要]2015年上班第一周,省旅游局下发《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号召全省旅游系统积极迎接“改革关键年”,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激发旅游活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5年上班第一周,省旅游局下发《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号召全省旅游系统积极迎接“改革关键年”,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激发旅游活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要点中明确提出了今年旅游工作的新目标:全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6.4亿人次,增长8%;接待入境游客460万人次,增长4%,其中过夜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850亿元,增长12%的总目标。

  “今年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全省旅游系统必须‘蛮拼的’。”省旅游局相关人士对2015年旅游工作新目标、新任务予以解读时说,数字背后,蕴含大量工作,需要有重点、分步骤地逐项推进,既要抓公共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文明旅游倡导等旅游的传统职能,又要抓产业,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大项目为抓手,开发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新产品,使市场结构更合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同时,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旅游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行业管理部门要主动引导企业开创新业态的管理新模式。

  2015年山东旅游新目标、新任务解读:  

  改革创新向五个方向“深潜”

  深化旅游改革需要时间表,更需要科学的任务规划。今年,省旅游局将编制《全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谋划未来五年全省旅游改革发展目标。出台《山东省旅游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旅游改革路径,确定改革目标、工作重点和质量、时限等方面的要求。

  针对重点、难点问题,2015年旅游改革将着重向五个方向“深潜”:

  一是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争取省政府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和县(市、区)成立旅游委员会。

  二是推进资源整合。推广青岛城投集团整合国有旅游资源,做强旅游企业集团的做法,支持各市依托政府的融资平台,整合景区、饭店或交通运输企业,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抓住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旅游企业利用便捷的消费信贷引导旅游消费。探索投资与消费相结合的众筹酒店、众筹旅游小镇模式。

  三是改革运作模式。深化旅游融资改革,加快运作山东省滨海旅游基金,上半年组建旅游投资基金和乡村旅游基金。支持各地采取门票质押、整合并购上市、组建旅游基金、旅游担保公司、旅游资本管理公司等方式融资。支持各地按照事企分开、企业化运营模式加快国有旅游景区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全面落实鲁政发〔2014〕21号文件中关于景区价格政策。

  四是创新产业管理和服务。完善旅游产业运行监测管理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行业发展景气指数体系,实现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宏观调控。开展旅游服务质量舆情监测和评价分析,结合游客满意度调查,每季度发布旅游服务评价指数。

  五是创新协会工作,深化导游改革。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创新行业管理、开展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导游资格考试与培训模式,研究出台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搭建导游供需与监管服务平台,理顺导游管理服务体系。

  经典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去年,省政府提出持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省旅游局正以“创造经典”为目标,推进好客山东各子品牌的市场化运作,元旦启动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将培育经典线路和产品,固化贺年会节庆活动模式。争取“山东三珍”、山东客栈、鲁菜馆等品牌年内实现企业化运作。

  编制《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规划》也在同步推进。按照跨行政区域的由省旅游局负责、相关市配合的原则,上半年完成仙境海岸、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四个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规划编制工作。以城市为主的六个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由各市负责编制规划,年内完成东方圣地、平安泰山、齐国故都、天下泉城、亲情沂蒙、华夏龙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规划编制任务。年内推出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体系。

  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筛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依托好客山东网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尼山圣境一期工程、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重大项目“五一”前开业纳客。配合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以临沂市为中心,整合枣庄、胶东、滨州等地红色旅游资源,推出一批国家级红色经典旅游项目。同步开展生态旅游区创建工作。

  加大营销力度。将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列入年度“联合推介 捆绑营销”重点。针对世界华人圈、国内十大旅游客源地,以及修学旅行市场等,出台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的营销方案。加大海外市场营销力度,联合海外重点旅行社、旅游产品研发人员参与资源整合和产品设计。利用“美丽中国——2015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2015韩国中国旅游年”、“2015韩国山东登山旅游推广年”、好客山东海外旅游营销中心等平台,营销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以奖代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2015年,旅游部门将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紧紧依托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合三农资源,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为实现“人的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平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扶持150个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发展乡村旅游,扶持20个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年内再组织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内外学习考察。

  打造环城市乡村旅游休憩带。指导各市修订完善休憩带规划,突出乡村记忆、劳动体验和休闲健身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评选6个规划落实好的市给予重奖,年底前全部完成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单位。重点支持1个市、10个县(市、区),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大乡村旅游经典产品培育力度,扶持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古村落,在传承乡村文化中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出一批古树名木、非遗村落经典乡村旅游项目,力争培育一处5A级乡村旅游度假区。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集群。支持各地突出地域文化,打造胶东渔家、沂蒙人家、水浒人家、运河人家、黄河人家、泰山人家、岛上人家、圣地人家、鲁艺人家、湖上船家等乡村旅游品牌。支持10个品牌集群化发展的县(市、区)、15个品牌集群化发展的乡镇,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对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进行统一管理,力争年内发展5万家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产品无缝对接

  2015年,省旅游局将指导各地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按照宜居宜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合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年内做好新一轮城市旅游目的地规划工作,加快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转变。2016年上半年,组织全国城市旅游方面的专家,对各市新一轮规划进行评审,对位居前五位的城市旅游规划给予奖励。

  完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结合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出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各地用足用好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切块资金的20%,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年内所有城市至少建成一处旅游集散中心、若干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提升旅游交通体系。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将旅游交通纳入十三五全省公路交通规划,按照旅游标准改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设施,完善服务配套。推进中日韩和环渤海海上快速客运交通体系建设,争取年内开通至大连、天津的快速客船线路。加快滨海邮轮母港和停靠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发展滨海游轮旅游。继续实施航线补贴政策,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机场新开增开国际和洲际航线,加密东营、潍坊、济宁、临沂等国内支线机场航班密度。加快仙境海岸四市滨海观光通道和步游绿道建设。

  加快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推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完善度假功能,加快度假酒店集群建设,各市要重点打造1-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省旅游局重点支持海阳、山海天、好运角、蓬莱以及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建设,争取年内取得重大突破。年内推出10家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示范单位。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提升好客山东旅游公共服务网的服务功能,加大旅游信息采集,完成100个县级资讯网和手机网站建设。引导各地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重点旅游景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开通免费的无线网络。

  广纳天下英才,释放监管正能量

  2015年,旅游部门将完善旅游法规和行业标准,深化依法治旅。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启动《山东省旅游条例》修订工作,开展《旅游法》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出台一批省级旅游行业标准,积极做好第三批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组织开展“好客山东、德润齐鲁”教育活动,结合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开展“好客大使”评选活动,引导全社会提升文明旅游素质。健全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建立典型案件业内通报制度。与工商部门合作,建立严重违规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旅游市场联合监管,联合公安、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深入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旅游合同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

  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依据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核定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实行最大承载量控制。在旅游旺季落实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建立重大旅游活动安全应急预案,落实省、市、县、旅游企业四级旅游应急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安全检查,深入排查旅游安全隐患,堵塞旅游安全漏洞。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引入互联网思维,把山东旅游智库打造成汇集旅游院校、科研团队、专家,旅游系统、业界各类复合型人才,游客和大众创意三位一体的开放、互联、互动、互惠智库平台。制订出台吸引人才、购买智慧服务的政策,将改革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集聚到平台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项目中。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