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6 08:45:00 来源:山东旅游政务网 我要评论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缄门开蜡烛红。”白居易笔下的红烛美景已日渐稀少。在有着150年制蜡历史的胶州市丰隆屯村,大红蜡销路越来越差,村里仅存的蜡人刘启友已干了30余年,制蜡手艺后继无人,几近失传。
牛油作原料,大红蜡不淌油
来到有着150年制蜡历史的胶州市丰隆屯村,走进刘启友的制蜡作坊,迎面即可闻到一股浓浓的“年味”,“这是牛油的味道。”刘启友说,只有用牛油做的大红蜡才是最纯正的,点燃后从来不会“淌油”。
在作坊一角,有一个车轮一样的架子,上面挂满了还没上色的蜡烛,很像刚灌好的香肠。刘启友的弟媳妇正在那里“蘸”蜡,“这些蜡烛,小的要蘸六次,大的要蘸十五次。”刘启友介绍,大红蜡都是这样一次次“蘸”出来的。
蘸蜡的解女士说,他们平均每天需要制200多对蜡烛,一天得蘸蜡5000次左右,如果没有耐心,根本做不好大红蜡烛。“这个活比较累,整天跟牛油打交道,熏得满身是味。”刘启友说,浑身油渍,感觉灰头土脸的,所以以前很多制蜡的乡亲现在都不做了。
生意渐萧条,做蜡人仅剩一家
从十七八岁开始,刘启友跟着长辈学习制蜡,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年。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蜡,前几年还有三家,但今年只剩一户了。制蜡人中,数他最年轻,也已经47岁了。
“我们村的制蜡历史少说也得150多年了。”刘启友说,家中的制蜡手艺传到他是第五代,现在制蜡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成品蜡的价格上不去,近几年销量一直不见涨,而且又脏又累,所以干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坚持,除了多少能赚点钱,再就是30多年来已熟悉了这种感觉,改不了了。
刘启友说,传统红蜡烟比较大,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用,有的买石蜡,有的甚至用起了电蜡烛,但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眼中,大红蜡是过年的必需品。“现在农村赶大集要是我不去,会有很多老人来村里打听,因为十里八乡的人也都习惯用他的蜡了,手艺还真丢不得。”刘启友说,他曾想用机器制蜡,创新一下蜡烛制作工艺,但因资金短缺,加上知识面比较窄,一直没有很大突破。
16道工序做出传统手工大红蜡
要想制成一对大红蜡,16道工序缺一不可。蘸蜡是一道基本工序。要想制出好蜡烛,需从选苇子开始,选苇子大有讲究,必须要找硬的、直的,要不没法制成蜡烛,选完苇子开始去皮,再将苇子捋直。如果苇子弯了,制出的蜡烛也是弯的,用着不吉利。
选完苇子就要在牛油上下功夫,稀了蘸不上,稠了就结块,熬制牛油必须恰到火候。这些最基础的做好后,开始给苇子缠绵花,俗话叫“擀芯子”,接着一遍遍蘸牛油,还有平头、上色、写金字等,总共16道工序。只有这16道工序全部用心做好,才能制出一对好蜡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