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山亭:生态“撑腰”乡村旅游

2015-02-16 08:43:00    作者:山东旅游新闻   来源:山东旅游新闻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枣庄山亭 农家乐 旅游报 旅游景区 生态优势
[提要]据了解,山亭区将2015年作为生态旅游年,力争到2016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5处、3A级6处,全区接待床位达到5000张,“山亭人家”农家乐达到1000家,培训乡村旅游人才10000人次,实现全区乡村旅游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100亿元。

  美丽山亭,美在山水,优势在生态,特色在林果。枣庄市山亭区注重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坚持走“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之路,短短几年间,从一个落后贫困山区一跃发展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亮点,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带动全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生态支撑美丽山亭

  山亭区位于枣庄市东北部,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54.6%、48.3%,均位居山东省前列,拥有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经济林之乡等四大“金字招牌”。

  据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山亭区大力植树造林、增绿护绿。重点实施了通道、城市、水系、山丘、平原和镇村“六大森林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栽植各类苗木3000万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另一方面,节能减排、铁腕治污。先后否决化工、造纸、炼铁等重污染项目50余个,清理取缔小企业460家,51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

  据了解,山亭区将2015年作为生态旅游年,力争到2016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5处、3A级6处,全区接待床位达到5000张,“山亭人家”农家乐达到1000家,培训乡村旅游人才10000人次,实现全区乡村旅游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100亿元。

  体制优势宜居宜游

  山亭区着力把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累计投入500余万元,邀请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编制《山亭区中长期(2013-2020)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亭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翼云石头部落控制性详细性规划》《抱犊崮—熊耳山5A级景区提升规划》等12项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专项旅游规划”三个层次的规划体系已经形成,规划体系更加健全,明确了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特别在农家乐发展方面,既请高水平的专家进行创意策划,也让农民投资者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意见,真正让规划与市场接轨,精心打造具有山亭特色的“山亭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让游客叫好、市场卖座、农民赚钱。按照“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发展思路,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加快农家乐“改厨改厕”工程,集中打造翼云石头部落、北庄镇候宅村、毛宅村、徐庄镇东良子口村和湖沟村等特色农家乐,培育“山亭人家”农家乐品牌。为此,制订了《山亭区“山亭人家”星级农家乐经营管理和评定标准》,成立“山亭人家”农家乐联合体,评定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实施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改厨改厕”,改善农家乐接待条件和水平。山亭区两批次288户农家乐通过省级“双改”复核验收,目前有35户被评为山东省“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四星级以上9户,“山亭人家”星级农家乐分别发展到35家、100家,形成了“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良好发展局面。

  山亭区在2014年确定的15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中,重点旅游项目多达11个,切实把涉旅项目作为今年项目工作的“重头戏”。

  乡村旅游富民增收

  过去曾经因经济欠发达而落后的山亭,如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誉,独特的山、水、林资源,形成了“灵山秀水、林海果园”的生态优势,“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生态成为了“摇钱树”、“富民路”。政府与全区百姓有个不用说的“秘密”——乡村旅游在山亭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

  近年来,山亭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还催生了农家乐合作社、农事采摘等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年旅游工作再创新高,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6亿元。

  在乡村旅游的引导带动下,现代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山亭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建成火樱桃、长红枣等优质林果基地46万亩,农业“三品一标”及国际认证数量达88个,发展全国及省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9处。全区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到4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1家,年加工各类农产品200余万吨,年产值突破50亿元。引进建设鲁台现代农业示范园、福源现代农业示范园、东航伊人、泰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金虎农博休闲园等一批观光农业项目,实现了优势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互动发展。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46-8335000,或登录东营大众网官方微博(@东营大众网)、东营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zw8335000)。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鲍梓欣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