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辖广饶、大王、稻庄、李鹊、丁庄、石村六个镇和大码头、西刘桥、花官、陈官四个乡及城区、经济开发区2个办事处,共553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
建置沿革
从广饶县境内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繁衍。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对齐景公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则艹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即姜太公吕望)因之。”据此,上古时代,今广饶县境属爽鸠氏的居地,夏代至殷末,为季则艹氏、逢伯陵和蒲姑氏居地,西周时,为姜太公封地--齐国的辖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仍属齐国。 秦代实行郡县制,分山东之国凡七,泰山之北为齐郡,县境属齐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置广饶县,此广饶县名之始。西汉时,今县境为齐、千乘两郡属地。据《汉书·地理志》齐郡领县十二,千乘郡领县十五。县境在齐郡者有广饶、钜定及利县的东部,在千乘郡者有琅槐及千乘的东部。因此,西汉时,今广饶县境为两郡五县之属地,即:南部广饶县、西部利县、中部钜定县属齐郡,东北部琅槐县、西北部千乘县属千乘郡。 广饶县,故城(一说为古乐安城)址在今城北二十里许。后为侯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封甾艹川靖王之子刘国为广饶侯。 利县,故城在今城西北二十余里的利城村(属博兴)东。 钜定县,故城在今城东北四十里巨淀湖西北。《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耕于钜定,即此。 琅槐县,故城在今城东北七十余里。 王莽时,县境属建信郡。 东汉时,广饶、钜定、琅槐三县俱废,将其地分为利、益、博昌三县,属乐安国。 三国时,县境属青州齐郡,归魏国所辖。 至晋,复置广饶县,属齐国。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 ,青州没于汉刘聪,东晋时,后赵石勒、燕慕容广鬼、后燕慕容垂相继占据;至南朝宋,刘裕曾于此置乐安郡,不久即入于北魏,仍为乐安郡,属青州。 至隋,罢郡为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另据清光绪《山东通志》载,南北朝时,南朝刘宋即徙千乘于钜定故城。千乘之名始于战国,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而得名。 至唐,于千乘县置乘州,县为属。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 ,废乘州,县境属青州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青州为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道改为军,青州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 五代时,梁、唐、晋、汉、周共53年,县境一直隶属于平卢军。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罢军使,复称州,平卢军仍改称青州,县境仍属青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占据青州后,县境被伪齐刘豫统治8年。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自此,历经元、明、清各朝至民国初年,县名与境域及隶属均无大的变更。 中华民国初期,厘定官制,首废府,另设道尹为承转机关。民国2年(1913年) ,置胶东道,乐安县为属。民国3年 (1914年) 1月30日,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依照“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旧,仍还故称”的原则,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在《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中,乐安县存废理由是:江西省乐安县相沿较久,拟存;山东省乐安县,金时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该县旧为汉广饶县, 至隋时始省去, 拟即定名广饶县。 由是复名广饶县, 隶属胶东道。民国14年(1925年)改属淄青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尹后,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广饶县有下列政权: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行政办事处:民国28年(1939年)10月成立, 隶属清河专员公署,民国29年(1940年)4月撤销,民国31年(1942年)2月重建,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年)8月,改称四边县政府,隶属未变;民国33年(1944年)2月,隶属渤海行政区主任公署五专署。 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民国29年(1940年) 4月建立,隶属清河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2月, 改属清东分区办事处。民国30年 (1941年) 6月,改属清东专署。民国31年(1942年)2月,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销。 广北县行政公署:民国30年(1941年) 1月建立,隶属清中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943年)2月,改称广北县政府,隶属清中办事处。民国33年(1944年)2月,隶属渤海区五专署。 二、国民党县政府。民国26年(1937年)12月,国民党政府县长周义章敛库存现款潜逃,一时政权无主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8年(1939年) 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饶城,国民党政府县长李寰秋及随员出逃。 附:日伪政权。民国28年(1939年) 2月,侵占广饶城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青州道尹公署。 解放战争时期,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行政区清河专区。民国35年、36年(1946年、1947年),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曾两次进占,均立足未稳。 新中国成立后, 广饶县属渤海区清河专员公署。1950年5月,广饶县隶属惠民专区。 1958年10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广饶县归属。1961年1月,惠民专区分立,广饶县仍归属惠民专区。 1983年8月30日,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地理位置 广饶县地处鲁北平原, 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南部,县境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耕地74.3万亩。东与潍坊市相接,西与滨州市相连,南与淄博市接壤,北与东营区毗邻,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
自然环境 (一)地质 地貌 (1)地质 广饶县处于华北地台上鲁西台背斜与辽冀台向斜接壤处。在这古老的变质岩基底上,沉积地层较全。自下而上有: 太古界组成沉积基底为变质岩系, 常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绿泥石片岩等。--- 古生界不整合地覆盖于太古界之上。分上下两部分, 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 以碳酸盐为主;上古生界见中、上石炭系和二叠系,为一海陆交替相--陆相的沉积。 中生界以小型陆相沉积--火山盆地为主,地层缺失较多,尚存侏罗--白垩系。 新生界不整合地覆盖于所有老地层之上,为滨海湖相--河流相沉积,自下而上有老第三系、新第三系、第四系。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沉积物。 东西向的齐河--广饶大断裂带从广饶县境中部穿过。断裂南盘上升, 属鲁西台背斜,其上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昌乐-广饶断层,穿过广饶县城西;断层西盘上升,属鲁西隆断区;东盘下降,属昌潍扌幻断区。齐河-广饶大断裂北盘下降,属辽冀台向斜的济阳扌幻断区。此区又分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广饶县北部属东营凹陷南坡,中部大营-赵嘴一带属广饶凸起。受上述构造格局控制, 全县分为三个沉积环境-地貌-水文地质单元。以石村经颜徐至周庄村为分界线, 此线以南为泰沂山北麓山前淄河冲积扇的中尾部, 第四系地层较薄,由浅至深均含淡水;此线以北至小清河为山前冲积、黄河淤积和海潮侵袭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陆相沉积,第四系地层较厚,地下水由浅至深为咸-淡或淡-咸-淡水;小清河以北则为黄河淤积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层很厚,由浅至中等深度均含咸水。 (2)地貌 广饶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南部最高,地面标高为+28米(黄海高程,下同),东北部地面最低, 标高为+2米,坡降为0.48/1000。境内主要是微地貌,差异不大,其类型有: 缓岗面积14885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72%,主要有小张乡张郭至赵寺的南北缓岗,李鹊乡南部的东西缓岗,花园乡牛家至石村乡榆林的缓岗等。地面标高10~28米不等,土壤多为褐土。 浅平洼地面积328468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19.25%,分布在微斜平地之中,小清河以南有小张洼、天鹅池、阎李洼、韩疃洼、央上洼、北堤洼、北贾洼、西营洼、大王东洼和西洼等。各洼地面标高5~20米, 比周围相对低1~2米。土壤多为潮褐土,少量为滨海潮土和砂姜黑土。小清河以北有碑寺洼、芦李洼等洼地。地面标高3~5米, 比周围低0.5米左右,土壤多为潮土。 微斜平地处于缓岗与洼地之间, 为县内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面积104980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53%,小清河以南微斜平地的土壤以褐土和潮土为主,小清河以北多为潮土和盐土。 河流阶地因河水泛滥淤积而成, 分布于淄河两岸,面积5625亩,占总面积的0.33%,土层主要是粗砂到细砂沉积物,高出河床1~1.5米。 河流圈地处于小清河与溢洪坝之间,面积52125亩,占总面积的3.05%,呈封闭状态,土壤主要是潮土。 滨海滩地海拔不高于3.5米, 面积121436亩,占总面积的7.12%,分布于沿海老防潮坝以东,土壤为滨海滩地盐土。 (三)土壤植被 (1)土壤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广饶县土壤共分为4个土类,8个亚类,11个土属,78个土种。小清河南以褐土为主, 岗间洼地有潮褐土,砂姜黑土;小清河北由东向西土壤依次为滨海滩地盐土、滨海潮盐土、滨海潮土; 东部贫水区以滨海盐化潮土为主。各类土壤呈复域存在。 一、褐土土类 分布在小清河以南, 地面高程8米以上地带,面积535098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1.36%。从石村乡驻地向东经颜徐乡驻地至大王镇周庄村一线,此线以南为褐土分布区?成土母质为淄河冲积物。全剖面有明显的石灰反应。呈中性至微碱性, pH值7.5左右,表土多为中壤。心土层多,底土较少,土层深厚。由于心土层粘重,保水保肥,表层质地适中,耕性好,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0.75克每升以下,适于灌溉。排水条件良好,适种各种农作物,是境内最好的土壤。有两个亚类: 褐土亚类多分布于缓岗、河阶地和微斜平地的中上部,面积35849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1.01%。所处地形位置较高,潜水位较深,表层质地为轻壤或中壤。 潮褐土亚类处于微斜平地的下端或洼地。主要分布区域为广饶镇的阎李洼, 李鹊乡的团结沟两侧, 西营乡东北部和大王镇三贤村以西,面积17660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35%。表层质地多为重壤,质地粘重,耕性稍差,土性冷,通气性差,宜种粮食作物。 二、潮土土类 分布在小清河以北和小清河以南的大营、西刘桥、大码头三乡,面积88702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98%。其成土母质,小清河北为黄河近代淤积物,小清河南系淄河冲积物。土壤层次排列明显, 多有粘夹层。全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pH值7~7.5,曳从χ小⑶俊5孛嫫交?径流不畅,潜水矿化度4~10克每升。毛管水上升强烈,有盐渍化。表层质地以辛孤公路为界,路东多为粘质于大码头、西刘桥、大印∠岀颜徐乡北部和小清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面积48583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47%。是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 多处在大型洼地边缘和微斜平地的中下部。土壤表层质地多为轻壤或中壤。全剖面是轻壤或砂壤的盐化重, 全剖面为粘质或粘土层靠近表土层的盐化轻, 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地面高程13米以上者,近年由于发展井灌,潜水位下降,大部已脱盐,地面高程13米以下者,毛管水上升强烈,返盐重,改造困难,漏水漏肥,可种耐盐作物。 湿潮土亚类集中分布于大码头乡新村、东常徐村以东的湖洼地区,面积675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41%。土壤表层多为淄河冲积的黄淤土,部分黑土裸露地表,质地粘重。黑土层松散多孔,富含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黑土层分布有蜗牛壳、贝壳和已碳化的植物残体,50厘米以下有灰兰色潜育层。表层质地粘重,耕性差。 三、盐土土类 主要分布于丁庄乡东部的滨海地区及陈官、大码头、西刘桥等乡的部分零星地区,面积237708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13.93%。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 其盐化程度愈近海滩愈重。表层质地多为轻壤或中壤,剖面多为匀质,毛管作用强烈,潜水位高,矿化度多在10克每升以上,高者超过100克每升。表层0~5厘米含盐量多在1.5~4%。 此土类只有一个亚类, 即滨海潮盐土亚类。此类土壤养分含量低,物理性状差,农林牧利用难度大,可发展海盐业和水产养殖业。 四、砂姜黑土土类 分布于西营乡东营村以南至临淄界、乡驻地以东至裙带河,花园乡的天鹅池,石村乡大尧村东南和北贾洼, 小张乡鲍家庄以西、渑水河以东,大王镇永和村以东等地,面积46479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2.73%。土壤表层多为近代河淤土,质地粘重,厚度18~40厘米不等。有些地方黑土层裸露地面,由于长期耕种熟化,颜色变浅。表层之下为灰黑色重壤质或轻粘质的黑土层,粘重坚硬,为块状或粒状结构。黑土层以下有面砂姜或块砂姜。全剖面石灰反应中、强,潜水位较高。 此类土壤只有一个亚类,即砂姜黑土亚类。凡表层覆盖有黄土者耕性好,表土层为黑土者,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性差,易氵解涝。土壤养分含量低,尤缺磷,农业生产性状差。 1979年土壤普查结果, 全县土壤养分平均含量状况为:有机质0.95%,全氮0.074%,碱解氮49ppm, 速效磷(P2O5)14.7ppm,速效钾68.9ppm。土壤容重1.36克每立方厘米,总孔隙度48%,1~3毫米团粒结构占11.4%。按国家标准衡量,总的评价是,全县耕层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中等偏低,有机质不足,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 (2)植被 县境自然植被多为杂草和野生灌木丛, 树木种类极少。灌木丛以柽柳居多。杂草类分布在田埂、路旁、沟边、河沿、荒地、林间隙地、沿海滩涂等地。其植被类型有: 旱中生草甸植被主要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种类繁杂,分布较广。路旁、沟边、村落附近及弃荒地上多为单一群丛,有的亦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组成群丛,形成混生植被。 盐湿生草甸类植被分布在离海较远的荒地或年高潮线附近的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水处。以耐盐的矮生芦苇(俗称芦草)为主,可作牲畜牧草。 滨海盐生草甸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滨海年高潮线以上地势较平坦地带。以耐盐力强的马绊草为主,可放牧或收割做牲畜饲草。 黄蓿菜、柽柳类植被重点分布在海拔1.7~1.9米年海潮能影响到的地带, 一般呈条带状分布。此植被类一般不能用于放牧或割制干草。黄蓿菜可于秋后采集其种子及部分叶、柄作精饲料。柽柳可为条编原料或生活燃料。 (四)河流 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2条, 分属小清河和支脉河两大水系。小清河、淄河、阳河、裙带河、渑水河、预备河、雷埠沟、芦清沟为小清河水系; 支脉河、广北新河、武家大沟、小河子为支脉河水系。 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趵突泉及济南、长清诸山泉, 经历城、章丘、高青、邹平、博兴等县,由博兴县北营村北侧入县境,再经石村、花官、大营、西刘桥、大码头和丁庄乡后于寿光县羊口镇入渤海。全长240公里, 县境内长34公里,是唯一能通航的运输河道。其间, 淄河、雷埠沟、芦清沟诸河分别在桑科村北、东北坞村及桃园村西注入。 县境内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防洪流量360立方米每秒。 淄河旧称淄水。源于莱芜县原山(俗称禹王山) ,全长141.5公里,流域面积1511平方公里。流经博山、淄川、益都、临淄诸县、区, 在李鹊乡东水村南入县境。原经黄丘、梧村、西朱营、成口、冯口、贾刘、西家、高刘、雷埠、小码头村, 在大码头乡新村北入塌河(称老淄河)。民国20年(1931年),自贾刘村改道北去,经店子、大营村在佛王村西入小清河。1965年又在小营村西改道去东北,于桑科村北入小清河 (称新淄河) 。境内长37.8公里,最大行洪能力为768立方米每秒。1964年大洪水流量达2030立方米每秒。淄河属季节性河道,平时无水,汛期暴涨猛落,堤岸坍塌严重,行洪时两岸大量良田被冲毁。山洪携带大量泥沙, 在下游盐碱低洼处大量沉积,加之水质甘甜,对盐碱地改良极为有利,俗有“一碗淄水一碗油”之说。 阳河亦称洋河(旧称北阳水、浊水) 。发源于益都县五里镇西南山区,在大王镇苏庙村南入境,流经大王、高卜纸、王永槐、北郭村入寿光县塌河。境内长14.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 裙带河亦称泥河子、凤河、织女河,《水经注》称女水。发源于临淄鼎足山下,因流经齐桓公之女墓侧而得名,另一源头在益都县夹涧村南,自益都县彭家庄北入县境后,流经南陈官村北与西来一支流汇合,经南孟、刁炉、淄河店、高湾村,在长行官庄村东汇入塌河。境内长17公里, 宽30~70余米,深3~4米,流域面积174.1平方公里,行洪能力50立方米每秒,建有桥闸等建筑物8座。 预备河发源于博兴县麻大湖,县境内旧称福民河,在北贾村入境,原经三里、杜疃、大营、桑科村,在东北坞村入老淄河后汇入小清河。后经变迁,改从三合村入小清河。1976年, 为将马头给水工程改成地下输水干渠,故将该河从三合村向东延长至反修沟,境内全长26.5公里,既能灌又能排,行洪能力为81立方米每秒。 支脉河原名支脉沟,发源于高青县前池村吉池沟,流经博兴县在花官乡司田村西北入境, 再经陈官、丁庄两乡于县盐场北入渤海,境内长48.2公里,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行洪能力649立方米每秒。自明成化九年(1473年)开挖至197 7年,支脉河经过多次治理, 不仅能行洪排涝灌溉农田,下游还可通航20吨左右的船只。入海口盛产鱼虾,是广饶县的水产基地。 广北新河系人工河, 1979年4月施工。西起陈官乡斜里村南,东至丁庄乡郭王村北入群众沟向北入支脉河, 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总投资248.4万元,主要解决打渔张三干至支脉河南的农田排水。 渑水河旧称渑水,源于旧临淄城西,于鲍家村南入境,原在两县境内弯弯曲曲,后入博兴县境。旧志载,“行境内十余里,宽三丈,深三四尺,势极纡曲,俗称九里十八弯”。建国后,几经裁弯疏挖,现境内宽20~30米,深3~5米,长3.5公里,行洪能力15立方米每秒。近年来,除汛期外平时无水。
人口民族 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48139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23‰,人口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长率6.67‰。 广饶县共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9%,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土家族、傈僳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黎族、蒙古族、傣族、朝鲜族、佤族、哈尼族、羌族、纳西族、怒族、拉酤族、普米族、布依族、藏族、侗族、达 族、锡伯族,共524人。广饶县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属外来迁居人员及子女,分布在全县的10个乡镇,178个村庄及县直8个单位,多数是同汉族混居家庭。
气候条件 广饶县地处暖温带, 属季风型气候,境内气候无明显差异。气候特征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 春季(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 夏季(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 秋季(9~11月):气温急降,雨量骤减,天高气爽。 冬季(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1)日照 据1959~1985年气象资料分析(以下各节同),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1小时,其中春季729.4小时,夏季698小时,秋季616.2小时,冬季546.5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多年平均为272.2小时;12月份最少,为181.6小时。4~10月份每天平均实际日照时数在7小时左右, 其中5月份最长,可达8~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8%。一年中日照百分率以5、10月份最大,均为62%,7月最小,为49%。历年中,有记载的日照百分率最大的月份为1967、1973年的12月,均为80%,最小是1985年9月,仅33%。 (2)气温 广饶县年平均气温12.3℃, 年平均最高气温18.8℃,年平均最低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41.3℃(1968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23.3℃(197 2年1月27日)。 一年之中7月气温最高, 70%的酷暑天气(极端最高气温≥35℃的日期)出现在6、7月份。1月最冷, 50%左右的严寒天气(极端最低气温≤-10℃的日期)出现在1月份。日平均气温≤-5℃的严寒期年平均26天,最长年份49天,最短年份仅3天。冬寒长,夏热短,年酷暑日数13天,严寒日数28天。 气温年际变化大, 年较差30.5℃,有冷年与暖年之分。冷年(≥0℃的积温4400~4600℃) 占20%, 暖年(≥0℃的积温4900~5000℃)占25%,正常年(≥0℃的积温4600~4900℃)占55%。年平均≥0℃的天数为275天,30%保证率为265天。 季节气温的变化, 春季平均12.7℃,暖春年平均气温14.7℃,寒春年平均气温11.5℃。暖春、寒春分别约为五年一遇。春季气温日较差为全年中最大, 平均为13.7℃。春季在3月下旬常有倒春寒天气发生,出现机率为二年一遇。夏季平均气温25.5℃, 盛夏(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一年中最炎热期。旬平均气温26.7℃,个别炎热年份旬平均气温达28.4℃。秋季平均气温13.3℃,气温日较差仅次于春季,平均为12.2℃。≤0℃的日数,一般在11月中旬开始出现,最早可出现于10月上旬。冬季平均气温为-2.4℃, 暖冬年平均气温-0.5℃,寒冬年平均气温-5.4℃,暖冬年约为四年一遇,寒冬年约为三年一遇。 (3)地温 广饶县年平均地面温度14.6℃, 比年平均气温高2.3℃。最高的1965、1 968年为16.2℃; 最低的1976、1980年13.4℃。年际之差2.8℃。四季中以夏季地面温度最高,为29.3℃, 7月份为最高月,平均29.7℃;冬季最低,平均-1.8℃,1月份为最低月,平均-3.8℃。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多出现在6~7月份, 年极值在60℃以上的年份占75%,最高的1959年8月1日达66.6℃。年极端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12~2月,-20℃以下的年份占40%,年极值最低的19 59年12月20日为-28.7℃。 据对地表以下5、10、15、20、40、80厘米处地温观测,地下各层温度的变化基本与气温、地面温度同步。即夏季高,冬季低,愈至深层,愈趋稳定,具有明显的季、月差异。 (4)降水 境内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季节和各月分布不均匀。 一、降水年际变化 年平均降水量为597毫米。 降水量400~900毫米的年份占81%, 最大年降水量1142.6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351.7毫米(1965年),降水量年际变幅为790.9毫米。 二、降水季节变化 季节降水不均,春季平均8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夏季379.0毫米,占63%;秋季114.0毫米,占19%;冬季23.3毫米,占4%。春季:降水10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五年一遇。最大降水量为216.0毫米(1983年),最少仅23.8毫米(1961年),变幅为192.2毫米。一般春初降水少, 春末降水较多。夏季:各月降水以7月份最多,8月份次之,6月份最少。降水量35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两年一遇, 50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五年一遇。最大降水量为765.6毫米(1964年) ,最小为178.3毫米(1968年),变幅为587.3毫米。秋季:降水以9月份为最多,10月份次之,11月份最少。最大降水量为274.0毫米(1961年),最小为22.8毫米(1981年),降水变幅为251.2毫米。降水10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二年一遇。冬季:为一年中降水最少之季。最大降水量为69.5毫米(1968年) ,最小为1.9毫米(1967年),降水变幅为67.6毫米。降水量3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三年一遇。小于10毫米降水的年份约为四至五年一遇。 三、降水月变化 一年中以7月份降水最多,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 1月份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0.8%。 四、降水日数 一日降水量≥0.1毫米为一个降水日。广饶县年平均降水日数75.3天,1964年最多为110天, 1965年最少为59天。年平均小雨日数58.9天,中雨日数10.1天,大雨日数4.4天,暴雨日数1.6天,大暴雨日数0.3天。无特大暴雨。7月份降水日数最多,为14.1天,1月份最少为2.4天。各季中,夏季降水日数最多,暴雨日、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夏季。 (5)风 风向广饶县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向随季节有较明显变化。冬季, 由于受蒙古一带的地面冷高压影响, 多吹西北风;春季,受蒙古一带低压系统和移动性入海高压影响, 多吹东南风;夏季,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东南风;秋季,初秋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仍较强,仍多东南风,晚秋逐渐受蒙古冷高压影响,多西北风。 风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大, 平均风速分别为2.9米每秒和3.6米每秒,4月份为全年平均风速最大月, 为3.9米每秒。夏秋季,平均风速较小,分别为2.7米每秒和2.4米每秒。9月是全年中风速最小月,平均为2.1米每秒。 (6)霜期 常年始霜期为10月21日前后。最早出现于9月29日, 最晚出现于11月2日。常年终霜日在4月6日前后, 最早结束于2月11日,最晚于5月4日仍见霜冻。年平均无霜期为198天,无霜期最长的年份为1977年,达263天;最短年份只有172天(1961年)。 (7)蒸发量 境内年平均蒸发量为2032毫米,年最大蒸发量为2477.7毫米(1961年),年最小蒸发量1586.0毫米(1964年)。年蒸发量在1900毫米以上的年份占67%。四季中,春季蒸发量最大, 平均745.1毫米, 占年蒸发量的37%; 夏季次之,平均728.9毫米;冬季最少,平均178.0毫米,仅占年蒸发量的9%。各月份中,以6月最多,平均333.4毫米;12月最少,平均52.3毫米。据测, 春夏季平均每小时标准容器蒸发水分1.0毫米,秋季为0.6毫米,冬季为0.3毫米。与自然水面蒸发相比,年标准容器蒸发量大于自然水面蒸发量。冬季二者相等,秋季相近,春夏季相差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