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6 09:20:00 作者:于国鹏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记者 于国鹏 报道
本报济南讯 第一次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电视会议日前召开,安排部署我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首次为全省可移动文物“摸家底”、“建档案”。此次普查至2016年12月结束,普查的标准时间点确定在今年12月31日。
本次普查范围,是我省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这些单位法人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
列入普查范围的可移动文物包括,1949年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1949年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
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也列入普查范围。
本次普查采集、登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保存状态、收藏单位等14项基本信息,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文物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这次全省普查也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组成部分。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介绍说,全省普查分工作准备、普查实施、验收汇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普查机构、编制普查方案、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等。“普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调查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开展人员培训,进行文物清查、认定,以及信息采集、汇总、审核、登录、存储、管理。最后通过验收汇总,建立动态运行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
各市、县(市、区)将按照统一部署,分级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根据省里的统一要求,各地落实普查经费,分别列入地方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据了解,此前,我国已经统一开展过三次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全国普查,为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科学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我省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包括地上地下、内水海域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万余处,其中登录国家数据库33551处,包括古遗址11161处,古建筑6658处。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