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09:47:00 作者:李剑桥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划定禁止开发区23个,限制开发区50个
◆海洋项目建设审批严守“三个100%”
◆在全国率先试点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
□记 者 李剑桥 通讯员 杨 君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实施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将重要的海洋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重点管控。
据了解,渤海作为半封闭型内海,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渤海海域渔业资源退化,突发性海洋环境事件增多,海洋环境风险压力较大,重要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
此次划定的红线区范围为我省管辖的全部渤海海域,西起鲁冀交界处的漳卫新河河口,东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东沙河口,为保证生态系统完整性,扩大到长山列岛以东部分海域,涉及海域总面积16313.90平方公里。划定红线区73个(禁止开发区23个,限制开发区50个),红线区总面积6534.42平方公里,有效期限为2013—2020年。
《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到2020年,红线区陆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减少10%-15%,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
据了解,我省在用海项目审批中,做到了“三个100%”,即符合规定的海洋工程项目100%要开展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00%不能通过,对开工建设项目100%按照“三同时”(防治污染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进行检查,有效预防了工程项目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
山东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沿海7市3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专网连接,初步实现了用海项目海域许可、动态监管、项目后期评估等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记者从东营市三区办了解到,东营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了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建成了全国一流的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实现了全市管辖海域多点位、定点、大范围远程自动实时监视监控,对重点海域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查处非法用海和超标排污,妥善处置赤潮等海上突发事件。
每年发布《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已成惯例;每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已实现生产化;每年在近海实施休渔,已成制度化常态化……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省不惜人力物力,全方位立体化综合保护海洋环境。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损害补偿试点工作。日照、威海刘公岛和大乳山、烟台长岛入选国家级海洋公园,数量全国最多。加快推进乳山潮汐湖生态修复与海岸整治等一批海洋环境修复工程。
原标题:山东渤海海域划定海洋生态红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