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09:02: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十艺节后,我省众多文化场馆如何应用?无法引进精品剧目、演出票价过高、观众不愿买票……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近日,在十艺节文华奖山东获奖剧目推介暨山东剧场院线发展研讨会上,山东剧场以院线“抱团”来撬动演艺市场。
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家由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省域剧场院线,山东剧场院线目前的成员规模已经从21家扩展到35家。山东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于剑表示,“我们将通过剧场院线系统解决剧场由行政管理到市场经营再到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积极引进成功商业模式,让院线成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收益。”
演出场馆定位——
剧场是更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山东剧场院线发展研讨会上,全省35家剧场和国内知名院线、剧场的负责人就如何发挥剧场在活跃演艺市场、实现文化惠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政府对某些剧团补贴很多,对改制后的剧场却鲜有补贴。”我省部分剧场负责人的话语引起了共鸣。
“我们演艺行业的市场主体是什么?”拥有多年演艺经纪经验的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童季平表示,以前大家都认为是剧团,但现在大家更觉得剧场是更重要的市场主体。“如果把剧团比作生产商,剧场就是商品的卖场,如果没有卖场这个平台,产品就没法推出去。”
童季平表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青岛的剧场非常多也非常繁荣,但后来纷纷破败关闭了,最惨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个剧场。为什么会拆掉呢?“这些剧场过去都是自收自支,很多剧场承接演出少,慢慢就不能运营了。现如今,我们又重建了一些剧场,但现在剧场位置均不及以前的剧场优越,再请观众进剧场看戏就更不容易了。”
在筹办十艺节过程中,我省演出场馆总投资80多亿元,全省文化设施有了20年的“超越”。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锋认为,文化场馆设施需要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我们必须走市场化和商业化道路,让演出市场活跃起来。”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百华建议说,全省各地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戏曲票友演唱会、音乐会、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成果展示展演体验活动,知名艺术家“走基层”文艺汇演等有特色、有影响、有新意的文化惠民活动。
精品剧目引进——
真正高水平的剧目无法进来
作为一个县级市,青州现在不仅有现代化的电影城,而且建设了省内规格较高的综合类演出场所——广电大剧院,在十艺节上承接了加拿大爵士四重奏、平调落子《黄粱梦》等演出。但在十艺节后,大剧院承办过企业年会等商业活动,但在引进剧目演出方面近乎没有。
如何引进精品剧目,成为十艺节后文化场馆面临的共同课题。烟台市五彩文化广场艺术中心剧院经理张玲俐表示,我们剧院最初的设想是打造驻场演出的旅游剧目,但在联系演出团体和经纪公司时发现节目源短缺。“我们很希望把全省演出的剧目以及从全国、国外引进部分节目作为节目源,统一引进,节省成本、降低票价,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