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主导山东铁路建设 投资比例不断逆转

2014-06-20 08:27:00    作者:   来源:山东商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铁路项目 铁路建设 铁路轮渡 铁路投资 省国资委
[提要]2009年,首条山东省与铁道部共同出资建设(简称“省部共建”)的铁路项目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双方筹资比例为“三七开”,这一模式在此后的6年中一直主导山东铁路建设。轨道交通集团还控股在建寿平铁路项目的建设方山东寿平铁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轨道交通集团、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桓台县兴桓铁路投资有限公司、邹平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

  2009年,首条山东省与铁道部共同出资建设(简称“省部共建”)的铁路项目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双方筹资比例为“三七开”,这一模式在此后的6年中一直主导山东铁路建设。记者梳理近年山东省地方铁路建设情况发现,除省部共建模式外,省内还存在“省市共建”或“地市独建”模式,甚至大型企业也一度成为铁路的投资主体。日前,济青高铁项目获得批复,其山东省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投资比例倒置为“八二开”。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合资铁路省部分摊比例的调整,未来社会资本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记者张冠超

  多半项目省部共建筹资多按“三七开”

  据统计,截至2012年,山东共有在建和新建干线铁路项目14条,除菏兖日电气化改造项目和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全部由铁道部投资外,其余12个项目皆属省部共建,其中2009年开工的德龙烟铁路是山东首条省部共建铁路项目。

  按照原铁道部与山东省达成的铁路建设资本金筹措方案,“省部共建”具体模式为:铁路建设的资本金部分由部、省双方分别承担70%和30%,其中山东省出资部分,再由省、市两级政府按65%和35%的比例筹集。

  对于谁将代表省部双方参与合作出资,方案显示,山东省将以山东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投公司”)为代表,省市两级筹措资金均注入该公司。铁投公司成立于2008年12 月,为山东高速集团控股子公司(持股比例56.65%),也是省国资委重点发展的省内三家大型项目融资平台之一。而铁道部的代表则为济南铁路局或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近年的省部共建铁路项目中,山东地方层面筹资方式较为多元化,不少“金主”是17城市政府或地方大型企业。

  例如2011年11月通车的东平铁路,被誉为山东首条由企业融资兴建的电气化铁路。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由济南铁路局、新汶矿业集团、莱钢集团和日照港集团4方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筹建,资本金按总投资的45%配置,其中济南铁路局出资26%相对控股,新汶矿业集团和莱钢集团各出资25%,日照港(集团)公司出资24%。

  而2012年11月通车的枣临铁路总投资25.4亿元,则采用铁道部控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资建设的模式,成立枣临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经营。在持股比例上,铁道部占70%、枣庄矿业集团占24%、日照港占3%、枣庄市政府占2%、临沂市政府占1%。

  投资主体多元化参股企业多为国企

  记者查阅济南铁路局官方网站时发现,该局目前共控股东平铁路公司、枣临铁路公司、渤海铁路轮渡公司、邯济铁路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等6家铁建公司,并设有合资公司筹备组。

  上述公司中,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的山东省出资方为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它也是邯济铁路公司的山东出资方,而中铁渤海铁路轮渡有限责任公司的山东出资方为烟台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此外,铁路局还在2011年青岛交通开发投资中心共同出资建立海青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经营海青铁路。除济南铁路局代表铁道部出资控股外,记者梳理资料中还发现,省内部分铁路控股方为山东高速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轨道交通集团”)或17地市的市属国企。

  据了解,轨道交通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山东省地方铁路局,于2008 年重组加入山东高速集团,目前直接经营管理青大铁路、宅羊铁路、坪岚铁路、大莱龙铁路等4条地方铁路。

  另外,轨道交通集团还控股在建寿平铁路项目的建设方山东寿平铁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轨道交通集团、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桓台县兴桓铁路投资有限公司、邹平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

  除省内国企主导的铁路项目外,山东省也有以民企或省外企业出资主体的铁路项目。例如2010年全线通车的兴广铁路主要以华泰集团等为投资主体,而2013年9月获批的黄大铁路则由中国神华的控股子公司朔黄铁路发展有限公司占有75%股权,铁投公司仅占股25%。

  另外不能忽视的是,山东省内还存在以桃威铁路为代表的地方自建铁路。据了解,桃威铁路由威海市地方铁路管理局管辖,是威海市自筹资金、自行修建的地铁Ⅰ级、国铁Ⅱ级标准的地方铁路,而威海市铁路管理局则为自收自支的地方事业单位。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更多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