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管窥山东舞蹈发展

2014-07-11 09:02: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舞蹈语言 舞蹈精品 第十届 舞蹈比赛 山东艺术学院
[提要]“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史上一朵绚丽的花,在中国民间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卢鹏 画

  □ 孟梦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齐鲁大地催开艺术繁花。“十艺节”的举办不仅带动山东省文艺精品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也活跃了全省的演艺市场。一大批展现时代之美和山东地域文化之美的艺术精品在“十艺节”各门类艺术舞台上渐次绽放。以筹办“十艺节”为契机,山东舞蹈同样迎来了艺术创作的“井喷期”,沉默许久的山东舞蹈在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爆发”,无疑为山东舞蹈的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拥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我们一度面对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尤其是舞台艺术,在整体上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而舞蹈艺术的发展更是处于平淡期。取得“十艺节”承办权以来,全省文艺工作者决心以实际行动唤醒沉睡中的文化资源,推动我省舞台艺术向跨越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如期而至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是中国舞蹈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同时也透射出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山东舞蹈厚积薄发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国舞蹈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才能将山东舞蹈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强省的建设真正结合起来。

  “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

  舞蹈文化史上一朵绚丽的花

  宛若百花绽放的多民族舞蹈所传达出的民族活力和民族意识是对民族精神的极佳体现。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齐鲁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化财富不仅是山东舞蹈创作的源泉和积淀,还为山东编导浓厚“乡情”的表达提供了创作蓝本和素材。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定内涵使舞蹈艺术在自身视觉形态的背后蕴藏着许多深不可测的精神意象,这与民族精神所追求的伦理和谐与道德秩序息息相关。

  “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史上一朵绚丽的花,在中国民间舞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传承下来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总体风格具有男性粗犷豪放、富有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偏具含蓄之美的特点。当今的山东民间舞以多种形态活跃在村头、广场、课堂、舞台等场所,除了在节庆、汇演等表演形式中的山东民间舞保持了较为原始的形态之外,当代编导们非常善于运用山东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和风格特征进行创作,并推出了一系列赋予了新的内涵的山东民间舞作品。在建国初期,《鼓子秧歌》、《胶州秧歌》、《迎春》、《巧姑娘》、《看庄稼》等舞作将具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鲜活舞蹈形象搬上了舞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80年“山东省第一届舞蹈(单、双、三人舞)比赛”的举办,《林冲怨》、《泰山之子》、《无字碑》等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涌现了出来。1996年,由赵宇创作的独舞《擓》对山东民间舞蹈语言的挖掘和创新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为九十年代的山东舞蹈创作注入了活力。随后,2000年由赵宇创作的舞蹈诗《沂蒙风情画——绿蒲扇 红磨盘》在山东舞蹈动作语汇与风格的创新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王延辉曾在《悄然生长的种子》一文中提到,这部作品表现了沂蒙山区劳动人民的艰辛、苦难、欢乐、爱情和新生,其舞蹈语言有意突出了一个“拙”字,使人物形象或坚忍勤劳,或凄楚动人,或朴实亲切,或幽默风致,画面与内涵可谓相得益彰,淋漓尽致。此外,根据山东民间舞元素改编,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还有:王玫在1987年创作的民间女子群舞《春天》;2002年首演,靳苗苗编导的《老伴》;2003年首演,田露创作的《翠狐》等。作品中走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蹈形象,编导们的努力赋予了“山东民间舞”全新的意义。

  提取与改编山东民间舞元素

  进行舞蹈创作成为一种趋势

  近几年,提取与改编山东民间舞元素进行舞蹈创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舞蹈的选材与表现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香港舞蹈团的《风水行》、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兄弟》、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春分》、山东艺术学院的《脊梁》和《春知沂蒙》、山东师范大学的《梦里寻她千百度》和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小嫚》和《鼓子少年》等,均是灵活运用了山东民间舞元素进行再创作的优秀作品。而在本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此类作品的亮相同样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民族精神是一种稳定的品质,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往往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闪光点。近几年,取材于山东历史及人物题材的佳作不断涌现出来,单以我省唯一的一所艺术类专业院校——山东艺术学院的舞蹈教学成果为例,近年来,舞蹈学院秉承“根植齐鲁、务实求新”的教学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取材于山东历史文化典故的舞蹈佳作。舞蹈诗《天美清照》、舞剧《柳泉寻踪》、女子群舞《沂蒙那座——桥》、写意舞作《梅》、双人舞《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均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小投入、大制作”的理念创作精品。在目前舞剧创作往往采用高投入、大制作方式进行编创的形势下,充分体现了“学院派”风格,力求简约,以巧取胜,突出艺术构思与创意,通过艺术创作的二次加工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本届大赛上更是涌现出了一批表现山东历史和人物题材的优秀舞作,最耀眼的作品便是在临沂赛区首场决赛中登场的女子群舞《沂蒙那座——桥》,引起了现场观众及媒体的格外关注,并获得了创作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编导刘忠选取了沂蒙六姐妹与“火线桥”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采用了“穿越”的方式,以现代青年的视角去回望那段红色记忆,那段峥嵘岁月的往事化作女孩与“门板”的“历史”对话。一块“门板”架起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一块“门板”激发出了现代人的无限思索,一块“门板”传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沂蒙那座——桥》作为唯一一支山东专业艺术院校的参赛团队,还进入到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的决赛直播现场,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表演打动了无数电视观众和评委,演员们将这份山东儿女的壮志豪情以舞蹈的语言方式呈现于电视荧屏中,献上对“最可爱的人”的崇高敬意。除此以外,大赛中还有描写战争时期“马家沟担架队”事迹的三人舞《风雨担架》,舞蹈选取“担架”为支点,表现出沂蒙人民鲜血和生命的付出;而群舞《一个母亲最后的微笑》则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群众为掩护大众日报社莒县印刷所的同志们撤退而视死如归、忘我奉献的革命精神。以上舞蹈作品都取自于山东历史革命故事,并对原有题材进行了改编,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提炼,或写实或写意地表达了编导们对那段历史往事的追忆和纪念。

  以文化自觉的心态

  扎根于传统舞蹈的沃土之中

  在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根植“齐鲁”的创作之风愈演愈烈,创作具有齐鲁文化韵味的舞蹈仿佛已经成为山东编导应有的义务,他们把创作的触角深入到浓郁的地域文化、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之中,将旺盛的民族活力、健康的民族意识、个性鲜明的民族性格以及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以舞蹈艺术的方式传达出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历次重大转折无不影响着舞蹈艺术“形与质”的转变。从龙凤图腾时期的巫术礼仪到先秦理性精神中的“韶乐”之美,从楚汉浪漫主义之古拙技艺到魏晋风度之乐的自觉,从盛唐不可遏制的气魄到宋元“无我之境”的哲思……连绵不断的壁画、跌宕起伏的舞赋仿佛浓缩了人类的历史文明,一部部载入史册的舞蹈精品更成为开启时代灵魂的心理秘钥。面对21世纪以来“全球化”文化融合之势的强力冲击,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发展现状使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震荡,西方舞蹈创作理念的传入与中华文明下舞蹈艺术的发展碰撞出了炫丽的“火花”,我们希望这“火花”可以照亮“未来的路”,而非“惹火上身”的尴尬。但纵观历届全国舞蹈大赛不难发现,这些“尴尬”又确实存在。如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媚俗现象;民族民间舞蹈的粗暴嫁接;“不似古典”又“胜似古典”的所谓创新;以及从“风格分类”到“体裁分类”的赛制改革所造成舞作“无类可分”的窘状。在多元文化下热衷于与“国际接轨”的舞蹈同仁该到何处去找寻舞蹈“精神”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的“源头”又在哪里?

  总之,只有以全球视野来关照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自觉的心态扎根于传统舞蹈的沃土之中,才能真正完成在多元文化冲突下精神重建的双重使命: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舞蹈创作才能真正走出阴霾的桎梏,奔向自由的蓝天。

  (作者孟梦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讲师)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