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9 09:30:00 来源: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聊城东昌毛笔制作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东昌毛笔制作技艺第26代传承人孙金龙,是目前唯一精通东昌毛笔72道制作工艺的传承人。近年来,文事兴盛,习字绘画之风渐起,临近春节,东昌毛笔又吸引全国各地的毛笔爱好者纷纷前来。
本报记者杨淑君
72道工艺制出东昌毛笔
据记载,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是聊城东昌毛笔制作的兴盛时期。孙金龙是东昌毛笔制作技艺第26代传承人,今年64岁,他从16岁就学习东昌毛笔制作技艺。1月16日,孙金龙告诉记者,东昌毛笔制作,要经过齐材质、切材质、梳毛、湿理、剔锋、修头、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艺方可制成。在这些工艺中,最严的是齐材质,选择的笔尖用料要符合“尖、圆、齐、健”的要求。制作毛笔最好的材质是羊毫、狼毫和獾毫,其中以羊毫,即山羊前腿内侧的毛最佳。
工序复杂,使用的工具也有几十种:毛刀、梳子、快刀、笨刀、刻板、帖子板、附笔板、絷子、梳瓦、挖刀……手工制笔,不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挑战,更是技能与耐性的考验。
从16岁学习制笔,到如今,孙金龙经常从早晨盘腿坐到夜里12点。在水盆工艺环节,用尖利的牛骨梳子,一遍遍地将毛和麻梳匀在一起,就要三十几遍。毛笔后期的制作,则主要是择笔,是对毛笔质量的最后把关,需要一遍遍地把弯的笔毛剔除,即使有一根杂乱的笔毛,也会影响整支笔的使用。
东昌毛笔享誉海内外
东昌毛笔制作,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较大的作坊有余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恒顺堂等,小作坊有万元长、文元斋、松华斋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余人,少者30人。年产200余品种、300余万支。民国时期,随着木版印书业的没落,毛笔制作业也逐渐呈现凋零景象,全聊城毛笔制作工人不足200人,年产毛笔的数量也只有50万支左右。1949年后,制笔业再度兴起,而且从进一步精选原料、改进传统工艺入手来提高毛笔质量,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销往海外,东昌毛笔享誉海内外。
孙金龙回忆,“文革”期间各地对毛笔的需求很大,他所在的公社就组织人员成立了“张堤口笔刷社”,老师和学徒加起来有40人。那时候制作毛笔的老师与学徒算得上“高收入群体”。每天差不多有4毛钱的收入,而凭苦力下地劳动的村民,年终算账每天才两毛钱左右。可以说,那时东昌毛笔的手工艺人,日子不难过。后来笔刷社解散,包括孙金龙在内的8名毛笔制作老艺人重又搭伙儿,坚持制作毛笔5年。1988年前后,8人制作毛笔团体解散。如今,唯一坚持制作毛笔并销售的只有孙金龙。
东昌毛笔制作仅存一家
孙金龙的二女儿孙惠民说,近几年,文事兴盛,习字绘画在一些青少年学生、退休老人中间兴起,眼下学生们都放假了,买笔的纷至沓来,加上来访者,一天有数百人。最近来买笔的来自全国各地,香港、澳门、台湾的一些顾客还慕名前来定制毛笔。
孙金龙最忧虑的,是东昌毛笔技艺的传承。现在会制作东昌毛笔的只此一家。曾有不少年轻人前来想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但听说要学成至少需要三年,学成后也不一定能获得大的收益,就放弃了。
多年坚持制笔,练就精湛技艺的同时,孙金龙也落下“职业病”,手变形,还有关节风湿病等,以前在每一支笔上刻字的他,如今已无力再刻。他每天都到毛笔店,看着来往于店里钟情于毛笔的人,他常常想:这项传承了600年的制笔技艺,将来谁能继续传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