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0 08:59:00 作者: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评论
马丁·卡普拉斯
迈克尔·莱维特
亚利耶·瓦谢尔
10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仪式现场播放的幻灯片展示研究成果。新华社图
“当你在电脑上解出方程,得到几乎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方法获得的详细信息。”
“ 开发新药过程中,制药企业用电脑模拟方式寻找合适的成分,从而能够把重点放在有希望的物质上。”
——同行高度评价3名获奖者为化学作出“革命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名美国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电脑模拟化学反应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创新方法
融合两大物理学说
在上世纪70年代,3人设计出多尺度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为借助电脑程序理解和预测化学过程及其结果奠定了基础。
化学反应速度极快,传统方法几乎不可能弄清过程中的每一步。借助3人的研究成果,科学家能够用电脑揭示化学反应的奥秘,比如催化剂净化废气和光合作用。
皇家科学院说,3人使借助电脑描绘神秘的化学过程成为可能。深入了解化学过程,可以使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发挥最大效用。
3名获奖者作出“开创性工作”,融合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创造出新方法。比如,模拟一种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中特定蛋白质时,电脑用量子物理计算蛋白质内的原子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经典物理模拟蛋白质剩余部分。
“今天,对化学家而言,电脑与试管同样重要,”皇家科学院说,“电脑模拟如此逼真,以至于它们能预测传统实验的结果。”
得知获奖
“感觉极好” “不敢相信”
上世纪70年代,瓦谢尔与卡普拉斯在哈佛大学合作,开发出一套结合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电脑程序。瓦谢尔后来在剑桥大学与莱维特共同开发一套程序,可用于研究酶。
在得知获奖后的现场连线中,瓦谢尔说半夜得知结果,“感觉极好”,盼望12月到瑞典领奖。他说:“简而言之,我们创造了一种方法,用电脑探寻蛋白质的结构,最终弄明白它如何工作。”
莱维特告诉法新社记者,接到获奖的电话通知时,他正在睡觉,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我以为在做梦。从来没有人给我打手机,我通常仅接到短信或电子邮件。一开始,我以为对方打错了电话。”
人物简介
3名化学诺奖得主均为双重国籍
马丁·卡普拉斯
1930年生于奥地利, 拥有美国和奥地利双重国籍。目前担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
1947年生于南非,拥有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
亚利耶·瓦谢尔
1940年生于以色列,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目前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杰出教授。■综合新华社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