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小面》幕后花絮:最多一天吃12碗面

2013-11-24 09:07:00    作者:卢雨   来源:重庆晨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重庆 天涯论坛 吃面 面馆 123台灯
[提要]昨日,重庆小面分享会在重庆晨报9楼会议室举行,各地的小面摊主和吃货欢聚一堂。曾磊认为,只有重庆夏天火辣辣的天气,配上小面的麻辣爽口,加上吃面时满头大汗的场景,才最有感觉。分享会现场,讨论得最热烈的部分,还是面馆老板们各展自家绝技,分享重庆小面的秘密武器。

昨日,重庆小面分享会在重庆晨报9楼会议室举行,各地的小面摊主和吃货欢聚一堂。 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胡杰儒 摄

昨日,重庆小面分享会在重庆晨报9楼会议室举行,各地的小面摊主和吃货欢聚一堂。 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胡杰儒 摄

  昨日,重庆小面分享会在重庆晨报9楼会议室举行,各地的小面摊主和吃货欢聚一堂。 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胡杰儒 摄

  二娃摊摊面、好巴适重百面馆、南七面庄、曾魏面馆、艺峰铺盖面、胖妈香香面、香香卤面(綦江店)、钓鱼猫面、食面埋腹……十余家面馆的老板汇聚一堂谈小面,这种场面并不多见,重庆晨报昨天举行的“小面达人分享会”,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随着《嘿!小面》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播出,无论是面馆老板,还是爱吃小面的达人,抑或是普通市民,都对这个重庆美食的特殊名片,有自己想说的话。

  这部片子

  就选最艰苦地道的小摊

  分享会的第一环节,是关于纪录片《嘿!小面》的幕后花絮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就选最市井的小面摊子

  尽管该片导演、重庆电视台纪录科教频道纪录片编导曾磊因工作原因在区县出差,他还是将大家关心的话题,写成一段文字,由分享会的主持人“123台灯”念给大家听。

  就纪录片选择在盛夏拍摄,他解释:“必须是夏天,才有吃小面的感觉。”《嘿!小面》从4月初开始准备,8月上交初稿。曾磊认为,只有重庆夏天火辣辣的天气,配上小面的麻辣爽口,加上吃面时满头大汗的场景,才最有感觉。

  曾磊介绍,入选纪录片的面馆,条件都要够“艰苦”。街边或者一棵黄葛树下最平凡的小摊子,客人们只有塑料板凳坐甚至站着吃。他认为,这才是重庆小面最地道的样子。

  主演一天吃了12碗面

  有着重庆第一面痴称号的“123台灯”,是《嘿!小面》中出镜最多的。大伙都羡慕他吃遍了重庆50强小面,但他似乎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

  “最多的一天,我吃了12碗面。”“123台灯”说道,有天拍摄,他一共走了7家面馆,有时候吃完一碗面后,老板又介绍说店里肥肠不错,他又忍不住再来二两。

  然而,每碗面端来上后,“123台灯”并不能马上品尝,因为摄影师要先对面条进行近距离拍摄,把刚出锅的面条色香味都拍出来。一般镜头拍完,面都已经干了,只好再点一碗。

  “123台灯”说,这次拍摄也让他发现了许多新的好面馆,由于小面50强评选已经是2009年的事了,很多面馆并没有在榜单上。他正在考虑明年邀约面友,重新再评选一次,把真正的好味道推荐给市民。

  二娃摊摊面拍了七八次

  二娃摊摊面是记录片中介绍的第一家面馆。店主陈龙认为自己做面虽然辛苦,但觉得拍摄人员更辛苦。陈龙每天早上5:30开始摆摊,为了拍摄到他每天摆摊的场景,拍摄组5点钟就等在了陈龙家楼下。

  有时候,摄影人员为了画面好看,还专门爬到黄葛树上取景。8月份初稿上交后,导演对一些镜头不满意,还陆陆续续去补了七八次镜头。“我一直打作料,他们就从不同的角度一直拍。”陈龙说。导演并没有要求他像一个演员一样,平时该怎么就怎么。拍摄时,他依然亲切地喊着那些老顾客的外号。开宝马的叫马儿,开奔驰的叫奔哥。

  陈龙说,虽然这部纪录片反响很大,很多人也咨询自己是否可以加盟。而他却不在意,他只希望能守着面摊,继续自己每天简简单单的生活。

  太“重庆”的片段被剪掉

  谭洪浪是“123台灯”的面友之一,也参与了这次拍摄。不过,他的戏份被剪了。他说也许自己是丰都人,普通话不标准。

  导演曾磊介绍,因为在重庆拍摄,必不可少夹杂着大量方言,有些甚至还带了点脏话。而在央视这个平台播出,有些片段不得不忍痛删减掉。

  例如,拍摄中曾经采访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虽然故事很精彩,但大爷话中出现了太多像“儿呵你”这样的言子,显得太过市井。曾磊认为,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太多了反而会显得夸张。

  还有一些像机场豌杂、桥北面馆之类的优秀面馆,大家也很喜欢,但是由于缺乏人物故事,又受到片长限制,曾磊不得不舍弃。

  这些达人

  爱小面,也爱生活

  谢朝安今年82岁,也是一位资深小面迷,在看到本报昨日的征集活动后,一早报名,下午就赶到活动现场。

  谢朝安喜欢自己煮面吃。每天晚上老人都是以一碗小面作为晚饭。

  谢朝安年轻时在中石油工作,热爱骑自行车,75岁时骑一个月自行车骑到哈尔滨。老人家走一路吃一路,也算是尝过了大半个中国的食物。但是最令老人家难忘的还是重庆的小面。“其他地方的东西吃着反正就是没有重庆的东西香,重庆小面更是香。”

  爱小面,不怕遥远

  袁珂是西安人。两个多月前看到天涯论坛上“123台灯”发的吃遍了重庆小面50强的帖子,专程从西安赶到重庆来体验,一来就是两个月。

  来到重庆,袁珂也吃了很多家的小面。一开始,他觉得重庆的小面很秀气,面条不多,菜叶也不多,但是味道确实让他“着魔”。渐渐地,袁珂也爱上了小面,在重庆一呆就是两个月。

  袁珂说,他们家乡羊肉泡馍很出名,但是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小面用不同的作料却能吃出不同的感觉和味道,“重庆小面就像人生一样丰富。”

  爱小面,也爱下厨

  渝中的崔婆婆也是一位小面达人,对于小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崔婆婆自己也做得一手好面。说起自己油辣子的做法,崔婆婆说那是几年前一位“高人”指点的。崔婆婆的油辣子是先将海椒在油锅中过油,再将准备好的洋葱过油。待海椒差不多煎黄后起锅,20分钟后再次入锅,之后加入十三香,再将海椒、洋葱、十三香混合到一起,油辣子就算完成了。

  崔婆婆今天专门过来学习油辣子的做法,“没想到跟我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崔婆婆得到一位达人指点后说。

  这些老板

  我们都有独特的秘密武器

  每家小面馆都有自己独特的调味料,这是小面的精华。

  分享会现场,讨论得最热烈的部分,还是面馆老板们各展自家绝技,分享重庆小面的秘密武器。

  各家各有自家秘方

  “我家的小面加卤汁。”钓鱼猫面的老板夏长虹抢着爆料出了自己小面的秘方。用卤汁提味,使小面更香更回味无穷。

  “我家的小面海椒最巴适。”一旁传来了童声,原来是胖妈香香面的老板王林英带着自己的孙子可一来参加交流会。王林英介绍,每次她都会亲自去云南贵州一带收购海椒,油辣子制作也是自己亲自操刀。

  “我家的作料都是当天弄的。”二娃摊摊面的老板陈龙说道。每天早上陈龙5点钟就会起床,开始准备每天的作料。

  “我的面汤都是纯正的原味大骨汤。”食面埋腹的老板邓少华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保证食客的口感。邓少华为了追求自己的开店卖小面的梦想,辞去了自己原来稳定的工作。

  片子播出生意好了

  “这几天《嘿,小面》播出了嘛,生意也还是要好些了,对我们的生意还是有一定帮助。”胖妈香香面老板王林英说道。看到纪录片后这两天他们面馆到了饭点都还要排队等位置,周围高校的学生尤为多。

  “重庆人对小面是有感情的。”南七面庄老板蒋义补充道。重庆小面在重庆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碗小面就如同一个重庆人的生活,小面的味道就像重庆人的性格一样麻辣、豪爽。从兰州专程来到重庆的陈明辉如是评价重庆小面,并认为重庆小面应该加大推广力度,并联合各小面老板建立沟通平台,同时推出更精致的精品面成为重庆的特色、名片。

  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卢雨 实习生 傅柃畅 丁诚程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