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如何教礼仪 从一句“你好”开始

2014-02-10 09:45:00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礼文化 社会交往过程 大学教育 礼仪知识 大学四年
[提要]”这个如今被不少高校淡化了的课堂礼仪,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得到了同学们的热议和支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刘红军教授说,“明礼才能修身,礼仪应当贯穿在举手投足之中,最终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

  【镜头一】教室。上课铃响了,老师站在讲台边等候上课。此时,同学们才稀稀拉拉地赶到教室,找个靠后的位置横七竖八地坐下。好不容易等同学们安定下来,老师开始讲课。突然,“砰”的一声,讲课被迫中断,教室后门被打开了,一位迟到的学生冲进教室若无其事地坐了下来……

  【镜头二】食堂。下课铃刚响,一群同学冲进食堂,找到熟人便插队。餐桌上,有些同学吃完后,菜根和骨头满桌皆是,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桌垃圾……

  这样的画面在大学校园里并不陌生。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礼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自慧教授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教育的尴尬。“大学生,应该懂礼仪。”那么大学应当如何教礼仪,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于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变化正悄然发生。

  从一句“你好”开始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请坐!”这个如今被不少高校淡化了的课堂礼仪,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得到了同学们的热议和支持。

  “一开始做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又变成小学生,怪怪的。但看到老师脸上的欣喜,又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有意义的。”“以前觉得这是‘走形式’,其实,适度的仪式感很重要。课堂礼仪,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思想和精力。”……简单的起立、问好,很快就在学生中引发了讨论。

  “很多人认为,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生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缺失,不讲文明礼貌的事情时有发生。见到人要说,‘您好’;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别人给你提供帮助,要说‘谢谢’……这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多少大学生能够自信地说自己都做得到?”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刘红军教授说,“明礼才能修身,礼仪应当贯穿在举手投足之中,最终是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拾身边的礼仪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楼前,精心设计了一处庭院文化景观。在这里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旁的长椅上,几位同学正在准备礼仪知识辩论赛的辩论词。决赛的辩题是“文明礼仪修身越来越容易还是越来越困难?”

  “在你们心中,到底什么是礼仪?”指导老师问道。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礼仪就是礼貌”;有人说,“礼仪就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约束”;有人说,“礼仪就是对他人的一种态度”;还有人则表示,“礼仪就是有教养。”

  “其实,礼是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敬。”张自慧说,“内心的尊重和敬意,别人怎么能知道?需要通过言行举止来表达。而表达需要得体合宜的形式,比如,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举手投足?如何以目视人?如何待人接物?这就是‘仪’。事实上,‘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和敬意的具体形式。礼与仪合在一起,就是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孔子曾告诫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张自慧说:“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重视修身,讲究待人以礼。礼仪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日行不辍的礼仪积淀就是道德。待父母长辈以礼,就是孝道;待患者以礼,就是医德;待学生以礼,就是师德;待公共场所的每个人以礼,就是社会公德。”

  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训早已有言。如何落实到学校教育中?

  如今,从新生一入学就接受的礼仪道德修养讲座、文明礼仪知识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到伴随整个大学四年的文明课堂、文明寝室、文明餐厅的建设,再到大四毕业前的求职面试礼仪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讲座……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礼仪教学“体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松告诉记者,学校开展的“日行一礼”活动,倡导学生将每日在校园内耳闻目睹的或自己践行的文明行为,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易班等网络平台发布,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从言行举止各方面提升礼仪素养,践行礼仪规范。

  “文明礼仪修身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教育的职责不仅是向社会输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更应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修养良好的‘全人’型人才。所谓全人,是指道德纯备之人。高校要主动作为,将大学文明礼仪修身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吴松说。(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初审编辑:苏旬
责任编辑:王真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