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08:56:00 来源: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
央视《新闻1+1》节目日前播出《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讲述了广西14岁男孩杨六斤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独自一人在山里艰难生活了六年之后,他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六斤随后被接到深圳免费读书,社会捐款达数百万元。日前,他的亲属前去深圳将他接回了家。
抢人还是抢钱?
杨六斤在深圳康桥书院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他自己也很留恋很满意;为什么杨六斤的堂哥、广西德峨镇政府以及原学校校长,要跑去深圳“抢人”呢?看着杨六斤的眼泪,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能让他留在条件显然更好的深圳读书?他堂哥给出的理由是,他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能够让人信服;到底是为人还是为钱的质疑,不可避免地产生。500多万元的善款,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杨六斤才14岁。就像他现在不能决定是留在深圳还是回老家一样,将来是否又能真正决定善款的使用?
(盛翔)
应自己决定去留
在未成为“公众人物”前,当地政府部门并未履行监护职责,而是在已有爱心人士帮扶杨六斤读书,以及捐款达到数百万元之后,才迟迟出面干涉,显然让人无法接受。因此,杨六斤何去何从,究竟是该留在深圳继续读书生活,还是回到广西,不应该由当地政府决定,而应征求杨六斤的意见,让他为自己做一回主。同时,杨六斤的个人遭遇也为社会提了个醒,像他这样的孤儿并非少数,全国各地均有数量不等的孤儿,但他们都得到妥善的照顾了吗?都有合法监护人在为其维护权益吗?需知,杨六斤的“励志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悲剧,乃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职所造成的,这个案例当时时为我们的未成人保护工作敲醒警钟。
(江德斌)
建爱心基金用善款
不妨建立一个成长爱心基金,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给杨六斤的善款,集中到这个爱心基金,在用于杨六斤的后续生活、学习所需的同时,帮助与杨六斤一样的贫困孤儿,使更多的“杨六斤”也能得到社会关爱。爱心基金由杨六斤的监护人、媒体、爱心人士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以确保爱心基金善款善用。有了爱心基金,帮扶“杨六斤”们就有了长效机制,就能细水长流,使这些贫困孤儿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
(孙维国)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